“放羊式”教学历来是人们批判的对象。
采取“放羊式”教学的教师常常让学生自由活动,对学生的活动不作指导,也不问结果,致使学生活动无目的,过程无计划,场面无秩序。有人说,这是对神圣教育职业的亵渎,是对教师光荣称谓的玷污,也是对渴求发展的学生的犯罪,此类教师不负责任的做法理应受到严厉的批评和谴责。
然而一直以来,我却对将这种现象冠以“放羊”之名耿耿于怀。我觉得如此称呼是对“放羊者”的不解和贬低。
首先,放羊者要有放羊的本领、才能。他目的明确:就是要为羊儿找到丰茂的草场,那里有充足的养料和甜美的饮水,能使羊儿吃饱长肥。他有帮羊儿寻找茂盛草场的能力,他善于发现,勤于打探。他能甩响长鞭,吹响口哨,让羊儿明白自己的心意。他知道训练头羊,让这个同类“领导”发挥作用,如此几十甚至成百上千的羊儿便秩序井然奔向同一目标。他几乎了解每只羊的特点,并能针对实际进行“调教”。发现病羊则赶忙医治,使其尽早恢复健康。当天气骤变,他又能及时反应,想法让羊儿躲避……相信大家印象最深、最感惬意的场面是:蓝天莹莹,白云悠悠,微风习习,芳草青青,羊儿自由闲适地吃草,牧羊人跷脚仰卧草甸之上……看似不闻不问,看似放任自流,其实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纪律的。有前面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剩下的只是羊自个的事了。人,总不能再代替羊儿吃草吧。至于哪只羊喜欢吃何种草,什么时候喝水,主动权在羊自己,只要吃得高兴,只要能吃饱,只要能长膘,“放羊者”何需干涉?这种隋景,按古代说法,有“无为而治”之状,照当代理解,则有“回归自然”“物人和谐”意味。
第一个用“放羊”一词形容教育教学的人是看到了表面形式,未对其实质进行深入思考。实际上,被人们批评的“放羊式”教学并不具有“放羊”的特点和功能,更无“放羊”的境界和意蕴,甚至连起码的形式都不具备。那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是不加管理和引导的自取失败。出现在这种场合的教师,要么无能,要么没有责任心,与牧羊人的表现相差甚远。
其实,从新课程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来看,今天我们恰恰需要真正的“放羊式”教学。真正的“放羊式”教学体现的正是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行吸收、积累,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放羊者”,负责把学生引领到营养丰富的“草场”,并作适时的点化、指导。如果把课堂比喻成“草场”,那么教师就要想尽办法使课堂“水草丰美”,气候相宜。扩大来说,一所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大的“草场”,每一个教师都要为这个“草场”的丰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