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77

[ 孟彩娟 文选 ]   

让故事点亮语文

◇ 孟彩娟

  目前,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有着重师轻生、重智轻文、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更有负担重、效率低、趣味少的特点。故事教育具有趣味性,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受孩子喜爱的教育方式。故事教育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启蒙,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培育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让故事融入语文课程,运用故事听众和故事主角融合的特征、故事情节和故事探究融合的特征、故事积极和生命积极融合的特征、故事演讲和故事解读融合的特征,以及故事多元与生活多样融合的特征,让故事点亮语文,点亮语文课堂,点亮语文生活,巧妙地化解以上问题,将语文课堂还原成一个平等对话、关注儿童、关注体验、关注成长的快乐、有效、幸福的课堂,将语文生活还原成关注开放阅读、关注故事活动、关注生命成长的自然的、积极的、和谐的生活。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人类文化的记忆。故事,记忆和传承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构建社会文化形态。故事内容指向过去,故事价值指向当下与未来,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每一所学校都应重视并发掘故事的价值与力量,使学校成为充满故事的地方、流淌故事的校园。
  故事教育是一种整体教育实践模式,是用故事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引导学生生命性成长,推动儿童智力、情感和道德品质等整体发展。它以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引导儿童,以儿童的发展成就儿童。故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活在当下,关注生命,让儿童经历充满记忆、希望和梦想的当下,过一种富有朝气、充满意义、洋溢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让故事点亮语文?让故事点亮语文,是将故事教育的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故事教育理念引领语文课堂和学生的语文生活。小威廉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给将故事教育引向小学语文课程打开了思路。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是科学、故事、精神。学习什么?科学。以什么方式学习?故事。透过这些内容、运用这些内容、运用这些方式,能不能学到更宝贵的东西?精神。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思想性的统一,故事是联结科学和精神的纽带。我们不仅关注教育目标及其实现,而且关注语文学习的过程与环境,关注儿童生命性发展。
  
  让故事点亮语文课堂
  
  让故事点亮语文,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创造意义的探险,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和蕴藏其中的精神密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和内心生活。让故事点亮语文,要用儿童的立场解读文本,用体验的方式学习语言,用成长的力量评价教学。
  第一,用儿童的立场解读文本。成人解读文本是理性的,而儿童解读文本是感性的。成人解读文本是抽象的,而儿童解读文本是形象的。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和想象,在脑海中出现特征明显的画面。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就是保护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素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建构或重组文本素材,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便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教学内容。
  第二,用体验的方式学习语言。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看,情感与语言是同构共生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才会获得语言的发展。儿童故事阅读过程中要强调审美情感,促进语言的发展。这就需要学生揣摩每个人物的内心,然后带着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绪讲述,学生因角色想象产生移情,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的审美意蕴。教师把语言训练和文学审美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历练语言,那么学生的语言才会变得鲜活、生动。
  第三,用成长的力量评价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关注儿童在教学中的成长。教材文本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语言的力量,另一种是精神的力量。学生通过语言探究,积累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并且通过积极的情感活动,享受语言智慧、审美乐趣、思想启迪。我们教学的评价变得更加积极,鼓励大胆探索和独立思考,发现儿童的成长。
  用故事的理念引领小学语文教学,使教学目标故事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教学过程故事化、教学方法故事化、教学语言故事化,做贴近儿童、适合儿童、发展儿童的语文教育。
  1、教学目标的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是一种整体教学实践模式,在故事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一般蕴涵着多种目标。每一堂语文课都需要一个简明而明确的目标,做到一课一得。学生或者学会讲故事,或者学会编故事、写故事,或者学会演故事,无论哪一个目标指向都把三维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2、教学内容的故事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内容,把古诗词、寓言故事改变成童趣盎然的故事形式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引入与文本相关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以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
  3、教学过程的故事化。用故事解读的方式解读语文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探索,发现文本内在信息密码,从而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故事的讲述者和解读者之间平等对话,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学习的情景转换成故事的场景,形成老师和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文本心意相通,就会尝试进入故事情境的体验,与故事主角心意相通,产生亲身经历的感觉,进入学习内化的过程,积极的语言体验活动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情感的发展上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4、教学方法的故事化。我们采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流程设计教学的基本模式:①读通故事,概括内容。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人物,以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②精读课文,解读文本。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后,教师把学生引入课文的重点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指导学习、练读,从读中感悟,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从而陶冶美的情操。③拓展故事,讲练结合。以学习讲故事、演故事为手段,开展语言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故事是儿童立场的发现,故事是创造意义的探险,故事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进程,自主、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的故事核心价值,引导我们摈弃功利的语文教学,引导我们发展以素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
  
  让故事点亮语文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故事实施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发展多元智能,陶冶生活情操。让故事点亮语文,不仅是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故事来教学,而且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一种充满故事色彩的语文生活。
  我校成立专门从事故事教育的魅力故事工作室、故事俱乐部、少年故事演讲团,开展六一节故事 形象秀、诵读节故事演讲赛、元旦创意故事表演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生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外阅读、家庭小书房、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图书流转站、读书沙龙、同学书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阅读活动。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故事活动并逐步形成十大故事品牌活动:①课前三分钟故事。课前三分钟老师讲一讲课文知识背景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②国旗下的故事。根据每周德育主题,用故事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③长篇接力故事。每周一利用广播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活动,如《隋唐演义》《钱文忠讲<三字经>》等。④午间欢乐故事。中午由老师轮流讲现代儿童故事。如,梅子涵的《侦查鬼》等。⑤经典故事讲堂,老师每月以经典著作为内容,组织学生聆听。⑥故事妈妈进校园。从校外聘请故事妈妈、故事爸爸讲绘本故事给孩子听。⑦故事老师进课堂。开设故事课,组织故事俱乐部活动。⑧故事少年进社区。学生们带着时代故事走进社区、幼儿园、敬老院、福利院,锻炼故事本领。⑨故事家长会。让家长关注学生家庭生活和学习成长中的故事,在家长会平台上相互交流,发现孩子成长,学习儿童家庭教育经验。⑩家长短信故事。利用家校通教学平台,教师定期给家长发家庭教育小故事,做好家校工作的衔接与沟通。
  让故事点亮语文生活,使学生在享受充满故事的语文生活同时,促进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通过听故事,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课前故事,教师合理利用相关故事,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醒、激发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课中故事,教师适时运用简短的背景故事,调整学生思绪,帮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课后故事,教师适当拓展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
  故事情节性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开启想象、蕴涵哲理,学生喜欢读故事。学生读故事,先要读通,遇到生字、新词能主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解决。其次是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第三是精读,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创作,有看图故事、续编故事、改写故事、组词故事、情景故事、想象故事、生活故事等。引导学生写日记故事,记录成长故事、班级故事、校园故事等。学生写故事,写自己的生活、愿望、灵感,融入情感态度,完善生命意义。学校开展故事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设校本故事课,了解故事内容、解析故事情节、明白故事寓意、实践故事活动,“一讲一行动”,把虚拟的故事还原成现实故事,赏析别人的故事成就自己的故事,使学生在生命技能以及思想素养上得到提升,让个人的记忆融合到集体记忆中,使我今日丰富的生活变成明日别人的故事。

让故事点亮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