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76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及点评

◇ 徐晶 何郁

  (伴着《春江花月夜》悠扬的音乐,老师走上讲台。)
  师:此时,我们聆听的正是《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伴着音乐,有请我们各位同学诵读这首《春江花月夜》!
  (全班齐声朗读整首诗。)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一首诗歌的第一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给大家一点时间讨论—下。
  (讨论约3分钟。)
  生:我喜欢“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个“霰”用得特别好,注释是“小雪珠”。
  师:这个雪珠有多小,什么色泽呢?
  生:非常小,很细密,大概是白色的。
  师:同学们注意到“月照花林”了吗?在日光的照耀下,花朵的色彩是怎样的?
  生:斑斓的、艳丽的。
  师:是啊,可是月光下的花林是怎样的呢?是娇艳无比的吗?是鲜亮的吗?
  生:不是,是朦胧的、梦幻的。
  师:花上就像附着一层薄薄的“霰”,就是小雪珠,一下子把无形的月光写得有形了,似乎我们一伸手(老师做伸手动作)就能感觉到月光——
  生:落在手上。
  师:这个“霰”应该有怎样的触感呢?
  生:凉的、轻的。
  师:月光能这样清凉凉地落在我们的手上,多么美啊。请看屏幕:
  月光像细密、晶莹、圆润的雪珠一样从天而降,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动态中似乎都能让人触摸到她的清凉和柔和。白日里娇艳的花朵此时显得朦胧、温润欲滴,月光伴着花朵的清香已经沁入诗人的灵魂,诗人醉了……
  生:我喜欢“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师:“霜”可以飞吗?
  生:不能飞,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这样写给你什么感受?
  生:流动的霜,就是流动的月光,很美。
  师:月光是流动的吗?还是诗人把静止的月光写成了流动的呢?
  生:诗人将月光写成了动态的流霜了。
  师:这是一种灵动的美!白沙为什么看不见呢?
  生:因为月光皎洁,白色融为一体。
  师:“霜”是什么触感呢?
  生:也是清凉凉的。
  师:这流动的月光似乎可以牵动我们的衣袂。请看大屏幕:
  月色如飞霜,清凉凉扑面而来,轻轻地、柔柔地落满江面、大地还有诗人的全身,清新、皎洁而不失灵动,月光与沙洲上的白沙浑然一体,已经辨不出沙洲之白了。诗句营造了一个辽远、澄澈、空灵、纯洁、安静的氛围,让诗人沉醉、痴迷。
  师:哪位同学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天地间很纯洁的样子,没有尘土,很干净。
  师:那为什么不写成“江天一色无尘土”呢?
  生:那个“纤”比较好。
  师:为什么“纤”好呢?“纤”是什么意思?
  生:“纤”的意思是纤细,也就是说天地间一丝一毫的杂质都没有,特别纯净。
  师:我觉得你讲得很有道理,是啊,天地之间毫无纤尘,只有什么与我相对啊,同学们?
  生:一轮孤月。
  师:天地之间,唯有一轮明月与我相对,此时此刻,诗人怎能不和明月对话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人与明月的对话,也就是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生:(齐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师: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最早在这江畔与月亮相遇的人是谁?江月是哪一年开始普照大地的?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是江月年年相似,一个样子。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只看见长江东流水。
  师:你说得真好,请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几句的感情,请大家看投影,看看下列诗句感情有何不同: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师:这几句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我请同学告诉我们。
  生:第一句,天地没有终极、没有尽头,人的生命就像早晨的霜。
  师:早晨的霜有什么特点呢?
  生: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消失了。
  师:说明人生很短暂。
  生:下一句意思相似,人的生命就像尘土和露珠,只有天地空渺无尽。
  师:什么感情呢?
  生:一种消极的情绪,人活着很悲剧,因为生命太短暂了。
  师:请大家齐读这三句,品味一下这三句有什么不同。
  生:(集体朗读后回答)前两句明显更显悲愁。
  师:最后一句是什么感情?
  生:比较乐观。人的生命可以代代相传,但是月亮是一样的。
  师:是啊,人的生命、人类的历史绵延无尽,人类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月亮、大自然是单一的,大自然和宇宙的永恒是单一的永恒,而人生代代是多样性的流动的永恒。尽管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类历史是永恒的流光溢彩啊!多么积极、多么动人的诗句啊!这里,我们不是说这些诗句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他们都是一种美,只是是不一样的美,在某种时候,阮籍、陈思王的诗句也能引起或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他们的诗作也堪称经典。只是今天,我们就来品一品这首青春的诗篇。请大家朗读诗歌的前两部分。
  (生集体朗读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文字。)
  师:下面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爱情故事。
  师:你说的没错,笔锋一转,离人思乡、思妇怀人、情爱相思,是永恒的话题。请一位同学深情朗读这一部分。
  (生集体朗读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文字。)
  师:这一部分写了一种怎样的爱情?
  生:诗人和自己妻子的爱情。看似写别人,其实写自己。
  生:写了一种特别忧伤的爱情,特缠绵。
  生:反映社会现实吧?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分居是打仗造成的。
  师:你讲得有道理。这样,我们看看投影,这儿有两首诗,大家看一下两首诗里的感情有什么不一样。(投影并请学生集体朗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江城子》
  师:先解释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看什么感情。
  生:第一句,此时不能听闻彼此的声音,愿意跟着月光照到你那儿。
  师:“相望”是什么意思?
  生:都遥望着月亮。
  师:天涯海角共享一轮明月,我情愿随着月光来到你身边,陪伴你。另外一首呢?
  生:很苍凉,很悲苦。
  师:同学们,《春江花月夜》中的感情是谁的?有确定的人物吗?
  生:没有。
  师: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故事,但是这首《江城子》写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是一种痛,是一种历经风雨、走过苍桑,阴阳两隔、生死永别的心底的痛。而与此相比,《春江花月夜》中的爱情是一种甜蜜的思念、幸福的忧伤,是一种“青春式”的爱情,着重写一种“美”,而《江城子》着重写一种“痛”。
  (投影)
  甜蜜的思念,幸福的忧伤,纯真的情爱——美   这是一种青春式的忧伤和思念。
  (投影)
  历经沧桑,辛酸愁苦,悲从中来。——痛
  师:由此可见,这首诗歌的景、情、意境各是怎样的呢?
  (投影)
  景物:幽静空灵但清新柔美;
  哲思:光阴易逝但人生无穷;
  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传情
  (投影)
  尽管悲伤,仍然轻帙
  虽然叹息,总地轻盈
  哀而不伤,清新邈远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整首诗。
  (学生集体朗读。)
  师:(投影)
  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因为《春江花月夜》不再是愁苦的、悲戚的,也不再是清高的、孤傲的,更不再是艳俗的、绮靡的,而是以清新、隽永、健美的姿态迎来了大唐盛世的少年精神和青春胜景。
  师:最后给大家布置作业。(投影)
  了解初唐诗人及其作品:刘希夷、张若虚、陈子昂、“初唐四杰”
  建议阅读:《唐诗鉴赏辞典》(初唐时期)、《中国文学史》(唐朝部分)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审美是诗歌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有一种说法,他说,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和知识。我高度认同这一点。我认为,美不仅是一种力量,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尤其是诗歌教学。
  语文课应该能够感染人、打动人,这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阅读,特别是诗歌作品。语文课还要能够说服人,让人信服,这主要是指实用文体阅读,比如科学说明文、评论文章等。但不管什么文体,都要体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认识,就是审美,就是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生命的思考。所以,语文课应该是美的,诗歌教学更应该是美的。这里的美,不单单是指课要上得多么热闹,多么富有激情,更主要是指课要上得有思想深度、有情感熏陶、有文化韵味。我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
  徐晶老师讲授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堂审美的好课。这节课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思想深度。要想把课上得有思想深度,首先老师必须对文本有比较深入的钻研,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孤篇横绝全唐”的诗篇,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自然有其道理。徐晶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个“美”字上,就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出春江花月夜的美,读出哲思的美,读出游子思乡、思妇怀人的美,一整节课,始终让学生徜徉在一种美的氛围中,徜徉在一种诗人构筑的美丽意境中。
  第二,有情感熏陶。这节课情感的熏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诵读。老师对诵读的设计很精心。男生读,增加一点浑厚;女生读,增加一点缱绻:一个女生领读,表达感情更是淋漓尽致。不仅是开课时读,结课时也读,中间也读;学生读,老师也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另外,老师非常注意比较阅读。在理解诗人的哲思时,老师安排与曹植和阮籍的诗句作比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曹植和阮籍的诗句,虽然也有动人的力量,但悲伤多卜些,张若虚虽然也慨叹人生苦短,但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学生理解离情别绪时,安排与苏轼的《江城子》作比较,学生也是—下就明白了:苏轼写的是相思之痛,重在一个“痛”字上,张若虚写的是相思之美,重在一个“美”字上;苏轼写的是个体的、自己的感情,张若虚写的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领悟了诗人所表达的离愁别绪,更加深了对古代诗人情感生活的理解和人类普遍情感的思考。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法则,比较阅读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这节课上这两点都做得很好,都推动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入阅读。
  第三,有文化韵味。引导学生在大背景下品读这首诗,使这节课显得特别有文化韵味。在这一点上,徐晶老师做得举重若轻。她没有过多地讲解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也没有介绍作者的生平简历,她只是在课程快要结束时做了两件事——一是小结,一是推荐书目,看上去是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四两拨千斤。老师的一番结语,很自然地告诉了学生,这首诗对盛唐诗歌的影响是积极、巨大的。老师要求学生课外去读初唐四杰的作品,也是十分巧妙地告诉学生,张若虚是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首诗的。我想,学生看了老师的这段话和推荐书目以后,是会再去找张若虚的作品来研读的。能做到这一点,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