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从来不缺乏模仿,更不忌讳疯狂地围观。网络用语诞生的流行词汇、句式等更是如此,往往经典一出瞬间变身万千。在知音体、梨花体、凡客体、纺纱体、羔羊体等网络语体浮云飘过后,一种表意直白、气势非凡的“咆哮体”正风靡网络,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人人网、微博和各大论坛,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纸质媒体的关注。请看:
(1)学法语的人伤不起啊!!!
老子两年前选了法语课!!!!于是踏上了尼玛不归路啊!!!!!……76不念七十六啊!!!!!念六十加十六啊!!!1 96不念九十六啊!!!!念四个二十加十六啊!!!!法国人数学好得不得了有木有!!!!一百以内加减法老子不用计算器直接念出来了啊有木有!!!!(豆瓣网2011年3月7日,又栽于《东方早报》2011年3月11日)
咆哮体的特点是常以“伤不起”为标题,每一句话的结尾都会有一连串的感叹号,每隔几句就以“有木有”(“有没有”的谐音形式)的质问结尾,让人感受到一种震耳欲聋的气势。让咆哮体全面蹿红的正是上面这篇网贴(以上只是其部分内容)。帖子用连篇累牍的感叹号、语气词“啊”和“有木有”,抱怨法语的怪诞和难学。该帖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众多网友的吹捧与模仿,很快,各语种主题的咆哮体文章陆续出现,如英文版、西语版、日语版,甚至越南语版:
(2)学越南语的你们伤不起!!!
两年才有一个班,一个班不到30人啊!!!!比四川的熊猫还稀有的物种啊有木有!!!!!越南人叫名字都只叫最后一个字啊有木有!!!男人在宿舍楼下叫女友要叫“2栋401的芳”啊你见过木有!!!!带上楼号房号才能避免重名下来一堆女人啊你见过木有!!!!(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11日)
除语言外,文学、法律、管理、工程等主题的咆哮体文章也开始风行高校BBS和各网络论坛,并迅速得到网友的呼应。
随着更多围观者与模仿者的加入,人们开始以“咆哮”的口吻调侃自己的职业或工作,各行各业的咆哮体应运而生:
(3)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半岛晨报》2011年3月12日)
(4)做报纸的编辑伤不起啊!!!!做日报编辑的女子更加伤不起啊!!!……每天做版忙得要死了还要打电话关心小赤佬有没有睡觉啊!!!有没有尿裤子啊!!!有没有被怪阿姨调戏啊!!!有没有脑袋撞到桌脚啊!!!恨不得在组版房里一边起标题一边喂奶啊!!!!(百度空间2011年3月14日)
这类咆哮文的特点是用夸张手法来描述自己行业的特点和艰辛,姿态咆哮,但处处都是无奈和心酸,内容涉及编辑、记者、翻译、法医、保安等各个行业。咆哮体也因为满足了大众急于表达自己生存困境的心理需求而进一步蹿红。在一大堆感叹号和“伤不起”“有木有”的感染下,网友们开始转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咆哮”的话题。以一种调侃、幽默、搞怪的方式,“咆哮”生活中一切“可咆哮”之人和事,如:
(5)上新浪微博的人你们伤不起啊!!!除了做梦的时候不上分分钟都在上啊!!!没事儿就想点刷新啊!!!手贱根本控制不住啊!!!一小时不上就好几百条微博啊!!!半天儿没上你就心里发虚不知道大伙儿都在说啥啊!!!一天没上就尼玛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啊!!!!(《北京日报》2011年3月18日)
至此,咆哮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可以运用于任何话题的讨论,完全成为人们宣泄自我情感、娱乐大众的一种表达方式。
跟其他网络语体一样,咆哮体的出现和蹿红有内在的原因。首先,咆哮体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宣泄和娱乐功能是其产生和蹿红的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表达对学习、生活中种种不易与艰辛的无奈、纠结和“伤不起”,还是对生活中其他人和事的不满或感叹,都包含着幽默、夸张、调侃、戏谑。其次,咆哮体满足了年轻群体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需要。在拥挤的网络中,平淡无奇的表达方式往往会被迅速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所以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吸引注意,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咆哮体将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内在情感的表达结合得非常完美,因而很快受到关注并被疯狂复制和模仿。最后,QQ、MSN、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媒介提供的即时接收、即时复制、即时模仿、即时发布的功能,为咆哮体产生和蹿红提供了物质平台。
网络语言一般都是在特定环境和特定群体中流行,而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也会加剧其新鲜感和生命力的磨蚀。跟其他曾经风靡一时的网路语体一样,咆哮体的流行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大段大段的“咆哮体”文字很难永远占据网络。但这一新的网络语体以其强大的流行态势,在语言发展中留下了印记。如一般用来作为咆哮体标题的“伤不起”,借着这股“咆哮”之风也进一步蹿红,并且开始从网络世界走向一些重要的纸质媒体,例如:
(6)国务院加大力度保卫餐桌官媒称食品安全伤不起(《半月谈》2011年第7期)
(7)跌跌不休菜农“伤不起”(《广州日报》2011年4月25日)
(8)“北京烤鸭”作为著名品牌实在伤不起(《新京报》2011年5月19日)
“伤不起”意为“某一对象自身已经屡屡受伤、伤痕累累,再也经不起伤害或折腾”,表达精练,涵义丰富,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接受、采用。因此即使“咆哮体”最终也会“浮云”飘过,因咆哮体而蹿红的“伤不起”则可能会更长时间地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中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