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学生到底要读多少课外书,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是百卷、千卷,还是万卷?这很难考证。目前,家长们也和老师们一样重视起孩子的课外阅读来了,于是见书就买,不管孩子乐不乐意读,更不在乎这本书有多贵。孩子书柜上的书渐渐增多,书包也越塞越满,而真正去认真读的孩子却不多。
我教小学语文十多年了,家长们常向我反映“有书不读”的现象。我陷入沉思:以前我们是想读点课外书没钱买,现在的孩子是买来了书却不去读。两年前我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借书看”的实践活动,结果这“有书不读”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如今我班的孩子两周不借书心里就憋得慌,并且还出现自己到处“找书看”的喜人现象。
首先,我让孩子们捐书。
三年级的孩子疑惑不解地问:“老师,这书捐给谁呀?”
我说:“捐给我呀!”
孩子们好奇心更大了,“老师,您这么大的人了还看我们这些小人书吗?”
“是啊,我小时候爱看连环画,虽然才一角多两角多—本,可还是买不起。常常做梦捡到硬币去买书,老师还想再看一些,你们肯捐出已经看过的书吗?”
“当然肯捐给您了,不过看完了还给我们吗?”
“还啊,就算是借吧,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啊!最迟到你们小学毕业,我一定奉还!”我郑重其事地说。
“好,我们家里多着呢!我们明天一定带来!”孩子们爽快地答应了。
“每个孩子最好至少带上—本哦!家里—本都没的话那就买本新的来,自己先看过了再给老师看好吗?”我给孩子们下了个任务。
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带了好些书。有《小红帽》《喜羊羊与灰太狼》《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作文大全》《故事会》等等,还有孩子带四大名著呢,少则一两本,多则六七本,最多的一位孩子带了二十二本。我一本一本地登记注册,然后分门别类,在扉页上写上捐书孩子的大名,从zx31001开始编书号,并告诉孩子zx是学校头两字的开头字母,31是我们的班级,001表示第一本书。放学后我自己钉了个木箱子,共三层,我把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柜里,另外加了一把别致的小锁。
有孩子问:“老师,大家捐给您的书,您怎么锁在柜子里,不拿回家慢慢看啊?”
我笑了笑说:“老师—下子哪看得完那么多书啊?捐书的小主人一定看过了,其他伙伴捐来的书你们看过了吗?”
“有些看过,有些没看过,有些正想去买来看呢。”
“你们想看吗?”
“老师您肯借给我们?”
“当然肯啊,到底想不想看啊?”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就这样,在我的精心策划下我们班成立了个师生可以共享的小图书柜。
其次,我让孩子们借书。
为了让我们班的“公有财产”不受损失,我为每个孩子做了本“借书证”。我把算术本一分为二,一本剪成了两本,左半边原有线装订好的,右半边我打了三个钉书钉。孩子们人手一本,工整地在封面上写上“借书证”仨字,并由副班长兼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班级图书。我们制定了“班级图书借书制度”——第一条:借书人必须先从管理员那里找到自己的借书证,填好书名、编号、价格、借书日期、归还日期;第二条:必须在归还日期前看完这本书,及时归还;第三条:借去后同桌或同学问可以相互传阅,但必须自己先看完,并在自己的本子上摘录下书名和精彩的片段及好词好句;第四条:书有遗失或破损严重要按价格赔偿,故意损坏图书的,按两倍价格赔偿;第五条:借书证可以续用,如有遗失立即报管理员补办。制度出台后,孩子们可遵守规章了,不但书完好无损,还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本上有了新内容。我做了个初步统计,每两周借阅一本,一学期下来课外书看得最少的也有十本,一年就有二十本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每个学期都捐书,捐出的书的厚度增加了,小人书逐渐减少,大部头书逐渐增多。
最后,我让孩子们学会品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电视剧、动画片对学生的影响远比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大,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也是随意的、盲目的,因为没有人给予必要的指导。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鱼龙混杂,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阅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找书看”时,就要注重书的品位,它是“香茶”还是“树叶”?先让孩子“闻”一“闻”,“品”一“品”,然后决定取舍。
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的具体要求是:小学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近几年,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索,我认为只要我们在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得法,这个课外阅读量看似很大,实际上是比较容易完成的,而且许多学生能突破此下限,甚至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总结出来的经典之言。他在《黄生借书说》中写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之者无论焉……”我把它译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入情入理,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捐书的真正目的和我的良苦用心了。
我想,孩子到了高年级,班级小图书柜是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胃口”了,伸手向同学朋友借,伸手向学校图书室借呗。目前,有部分农村学校图书藏量不少,品种繁多,可是却让这些图书搁在书架上睡大觉、积灰尘,很少向孩子们开放,有些好书被部分老师“收藏”了。我们的语文老师何不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让孩子们饱读诗书呢?孩子们主动“借书看”的习惯养成了,就会主动地“找书看”。双休日不是光想着玩电脑游戏和看动画片,而是对书爱不释手了,这种兴趣的转移就是因为书有电视电影无法替代的想象空间和文字魅力。
两年多的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完全靠自己”(杨贤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要想孩子多看课外书,别先急于买,先从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