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接待过一位美国小伙子,名叫埃德蒙。
我们在酒店包房刚刚落座,埃德蒙就十分认真地看着我,嘀嘀咕咕讲了一段话,他妻子和我妻子听完都哈哈大笑。我不懂英语,妻子就翻译给我听。原来是一个笑话。我也被逗笑了。埃德蒙显然很开心,哇哩哇啦又讲了一段话,她们几个又哈哈大笑,然后翻译给我,又是一个笑话,我捧腹大笑。
笑完了以后,我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我说:“埃德蒙,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一点儿也不熟悉,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讲故事?”埃德蒙瞪大了眼睛,非常认真地说:“正因为我是第一次跟你见面,我们不熟悉,我特别希望你能接纳我、喜欢我,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所以我要先用幽默故事打动你,让你开心,你开心了,不就接纳我了吗……”
我忍不住频频点头,真是太有道理了,这个小伙子真的是蛮可爱的。
我在设想:假如他一见面,端起酒杯,就庄严地说:“尊敬的李老师,让我们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我大概就不会这么喜欢他了ro因为这种官腔官调,谁都讨厌。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故事啊。语文教材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着关于语文的各种知识,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富有故事感的课堂,把孩子们引入语文的世界。一本好的语文教科书,一定汇集了很多经典故事;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定非常善于讲故事。所以说,我们今天应该确立这样一种语文教育理念:好的语文,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要把语文转化为“故事”,教师一定要具备故事素养。
故事素养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老师要有故事储备。
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他一定会为自己储备几百个故事:文学家的故事,名人大家读书写作的故事,与课文相关的听说读写故事,汉字故事,成语故事,古诗词故事……这些故事,烂熟于心,信手拈来,随时随地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情趣盎然,活泼多姿,引人入胜。
上海松江中山小学的谈永康老师,每节课都拿出三分钟,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他成了最受孩子欢迎的语文老师,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
故事哪里来?答案很简单,读书。广泛的阅读,是故事储备最直接的来源。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仅善于从阅读中积累故事,更要善于从自己鲜活的课堂里,从自己的学生中,从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观察、搜集、提取各种故事,这些故事较之于前一种故事,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活泼有趣,更天然生态,更接近儿童的心灵,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一位优秀老师,一定有着敏锐的故事意识,善于随时随地发现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素养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老师要善于用故事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老师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每节课都要给孩子讲故事?
当然不是!
故事的背后是形象,是情感,是细节,是趣味,这是故事的四大元素。掌握了这四个元素,即便不是真的讲一个故事,你的课堂同样可以洋溢着“故事”的味道,为孩子所喜闻乐见。
有一年,我跟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到温州一所学校去。贾老师执教《惊弓之鸟》。其中,“更赢”的“赢”字很难写,他找了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写,小朋友要么写成—堆,要么摊开了一片,都不好看。
贾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看贾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这个字结构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要想和谐,怎么办?那就需要每个成员都谦让、宽容。你看,这个‘亡’字头,很谦让,把自己的身体压扁一些,少占空间,这个‘口’也向‘亡’学习,努力扁一些,‘月’‘羊’‘凡’很受感动,也都赶紧把身体收缩一点,变得瘦长一些。仅仅谦让还不行,大家还要好好团结在一起……”
贾老师一边形象地讲述,一边板书,最后一个美丽大方的字诞生在黑板上,孩子们都笑了。贾老师说:“写字是这样,在班级里、在家庭中生活也要这样。”
你看,贾老师并没有讲故事,但是他的这个教学环节,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精神,富有情感色彩。这就是用故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故事。这样的教学,不但教给了方法,而且传递了人文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故事素养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一位语文老师—定要善于用故事来弥补课文的缺陷。
一篇课文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一个好故事。课文内容无论多么健康向上,多么思想正确,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孩子不喜欢读,那就算不上一篇好课文。
有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是《在大海中永生》,记录的是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事情。编者的意图很清楚,是要借此树立邓爷爷在孩子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培养孩子们对邓爷爷的感情。可是,全篇课文充满了宏大语汇,诸如“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用自己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这种空洞的概念化的语言,这种“大词”,让七八岁的娃娃怎么理解?
面对类似的课文,我们如何让孩子接纳它,如何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这就考验一个老师的故事素养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就巧妙地借助讲故事的方式,来弥补教材的缺陷。她让孩子们先自己读两遍课文,然后问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自然说不出来。她接着说:“好,孩子们,先把课文放一放,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一听讲故事,每个孩子都眼睛放光——哪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呢?
武老师从百色起义开始,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讲到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当然,她都是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说话,没有说空话。到最后,武老师说:“老师来自河南,那个时候老师家里很穷,老师小的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穿花裙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今天,每个女同学都有花裙子,每个男同学都有玩具,我们生活得这么幸福,这都是邓爷爷的功劳……”讲到这里,老师哽咽了,孩子们也眼含热泪。在这个基础上,师生重新再来读这篇课文,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孩子们读得投入,读得动情,因为他们有了情感的支撑和铺垫。
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存在没有汽车的伟大时代,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时代!
我要说的是:人类存在没有多媒体的伟大教育,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教育!
学会用故事说话,学会把语文变成“故事”,这是让自己成为伟大教师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