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83

[ 施茂枝 文选 ]   

把握课文主旨应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

◇ 施茂枝

  很长一个时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铁定”步骤,课改以后,不见诸课程标准的目标或要求,也就逐渐淡出了课堂。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依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目标中分别要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思想感情”或“课文内容”等是外延宽泛的概念,课文的主旨即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等也就包括其中。在把握课文题旨的教学实践中,从成人思维逻辑出发,漠视或违背儿童思维特点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以《揠苗助长》为例,谈谈如何根据儿童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一、常见的教学失误
  
  其一,生硬地灌输成人思维的结果。请看:
  师:课文中的种田人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
  生: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
  师:结果怎样?
  生:禾苗都枯死了。
  师:他错在哪里呢?
  生:种田人把禾苗拔高,不等于禾苗就能长高。
  生:种田人拔高禾苗,禾苗的根受到了损伤,所以枯死了。
  师:同学们,许多事物就像禾苗一样,是有它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的。如果我们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记住了吗?
  (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教师的答案其实就是一般成语词典里的现成定论,那是严格意义上逻辑思维的结晶。学生的答案,则仍然停留在个别、具体、形象的阶段,没有也无法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而这正是典型的儿童思维。当教师发现孩子们的答案不能达到他所预期的高度时,直接将抽象、理性的标准答案生硬地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是典型的注入式教学。
  其二,预设答案进行虚假生成。请看:
  师:对这个农夫,我们该怎么评价他呢?大家议一议吧。
  生: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没有水和养料都死了。
  师:他这种做法对吗?
  生:不对。
  生:他总是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
  师:对。他有什么想法?
  生:他想让秧苗长得快一些。
  师:我们来读第一段。(齐读)你们的爸爸妈妈盼着你们快快长大,老师盼着你们快快长学问、长知识,这种想法对吗?
  生:对。
  生:对呀,这个人想让他的秧苗快快长大,他家没有吃的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师板书:想法。)
  师:就是说他有一个美好愿望,是没错的,对吗?(板书:美好)
  师:他有了美好的愿望了,可是,实现了吗?为什么呢?
  生: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死了。
  生:他应该给秧苗除草、浇水、施肥。
  师:就是说,他的做法错了,对吗?(板书:做法错误)
  鉴于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愿望”,教师不把寓言固有的寓意作为领悟对象,转而引导学生领悟“愿望美好,做法错误”。考察其教学过程,的确用心良苦——预设了标准答案,并以此为教学目标,精心设套,层层铺垫,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向目标。表面上,课文的主旨似乎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而究其实,师生双方的见解没有碰撞,没有融合,双方都在自说自话。预设的答案的确揭晓了,但那是教师给予的。这是典型的虚假生成和伪对话,相对于强行灌输,它是柔性灌输,但实质并无太大区别。
  强行也好,柔性也罢,二者都不顾儿童的思维逻辑,片面追求将课文主旨理性化、抽象化和纯逻辑形式化,简而言之,就是理性概括课文主旨。
  
  二、主旨的诗性把握
  
  儿童的思维是诗性思维。皮业杰认为,2—6岁儿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7—12岁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仍然以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为主,缺乏抽象性。这时的儿童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形式的逻辑推理。诗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以直观感受和直觉经验认识事物,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直接反映事物,而不太关注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因果关系;从个别、具体的对象或事例的性质中去寻找众多事物相同的、彼此类似的性质;以具体表象为材料并通过感性的形式进行,其过程充满直觉性和体验性,其结果也充满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即通过诗性思维获得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和把握,往往只可模糊意会,却难以清晰言传。
  基于儿童的诗性思维,课文主旨应诗性地把握,而不应理性地概括。二者的区别在于:其一,诗性把握是凭借直觉、直观,形象地、整体地领悟;理性概括是把课文主旨生成抽象的概念、理性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其二,诗性把握往往很难用言语清晰地传达,理性概括恰恰把准确、清晰地传达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放弃理性概括而选择诗性把握,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沟通的结果,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顺应儿童的诗性思维,教学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设身处地,体会心情。
  师:种田人和儿子赶到田地里一看,果然禾苗都枯死了。谁来说说种田人这时候的心情?
  生:伤心。
  生:难过。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本来想帮助禾苗快点长来着,谁想到,反而帮了倒忙。
  生:真是白忙活了一场,真倒霉!
  生:这叫一家人吃什么呀!
  第二步,角色扮演,开导“父亲”。
  师:是呀,种田人能不伤心难过吗?可是,种田人想不明白,禾苗明明是长大了一大截的,怎么就枯死了呢?如果你是儿子,你会怎样开导父亲呢?同桌两人试着扮演父亲和儿子,先交流交流。
  (学生同桌上台展示。)
  “父”:禾苗明明是长高了一大截的,怎么就枯死了呢?
  “儿”:您把禾苗的根拔出来,它吸收不到水分和营养就死啦。
  “父”:那赶快在禾苗的叶子上浇点水,让它活过来呀。
  “儿”: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父”:我这么辛苦地帮助它长,原来是错的?
  “儿”:您不是在帮助禾苗长,而是在强迫禾苗快点长。
  师:说得对。同学们,大家说说,这位种田人应该怎样帮助禾苗生长呢?
  生:可以为禾苗除草,捉害虫,给禾苗浇水、施肥。
  生: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报,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
  第三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师:老师的邻居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为了让她的宝宝快点长大,整天让宝宝吃钙片。谁能用《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来开导开导这位妈妈呢?先在自己的座位上练一练。
  生:阿姨,孩子自己会长的,您不能这样整天让孩子吃钙片。有个种田人,整天到田边转来转去,巴望他的禾苗快点长。有一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您这样做。也是揠苗助长啊。
  在第一步、第二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话语依然是感性的、个别的和具体的,没有任何抽象概括和理性的判断,但他们已经能够凭借直观和直觉,形象而隐约地意会了故事的道理。尽管这种意会只是模糊、朦胧的,还不能将道理清晰地言传,却如融盐入水一般,无痕地内化于心。在第三步中,当他们能借助《揠苗助长》开导他人时,不但故事整体地、形象地储存于内心,而且显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由此及彼的思维力。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没有理性、深刻的哲理思考,但比起死记硬背成人理性思维的结果,优劣可判。
  也许有人会认为,“揠苗助长”是个成语,学了这个成语,掌握其含义天经地义。但语言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对于成语的含义,完全可以借助直观,形象地把握,而无需识记词典中清晰和理性的解释。特级教师于永正教“饱经风霜”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他未加任何解释,只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用几句话写下来。当学生用语言将“饱经风霜”化为一张具体的脸时,也就写下了对词义的形象化解读,虽不能准确、清楚地言说出它是“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苦难”这一理性的、科学的解释,但通过意会却将其含义化入骨髓。可以设想,若遇到相似的脸孔,他们的大脑里一定会闪现出“饱经风霜”来,运用也能准确到位。同理,当学生能借助《揠苗助长》劝说年轻的妈妈时,不仅意会了其寓意,而且实际上已经学会运用这个成语了。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其诗性思维必须向逻辑思维发展,促进这种发展是教学的题中之意,但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轨迹,因势利导,使之合规律地发展。要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是揠苗助长。

把握课文主旨应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