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66

[ 石芳 文选 ]   

用绘本故事开启小学语文第一课

◇ 石芳

  孩子们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该拿什么来奉献给他们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爱上语文,亲近我这个语文老师,并让入学第一节语文课在他们的记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呢?我想到了孩子们都喜欢的绘本故事。绘本故事以图画为主,文字少而画面丰富,比一般的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此,我决定运用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讲绘本故事的形式,将他们引入小学语文学习的殿堂。
  
  精心准备,选择合宜的绘本故事
  
  经过精心筛选,我选择了《爱心树》和《猜猜我有多爱你》两则表现父母之爱的绘本故事,作为第一课的教学内容。《爱心树》是绘本故事的经典,讲述了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之间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故事,温馨又略带哀伤,在爱与被爱之间令人心醒动容。《猜猜我有多爱你》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衡量自己对对方的爱有多深的故事。确定了教学内容以后,我心中更加有了底气。
  既然是上课,就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爱心树》和《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是感恩教育的最佳教材,故事的语言浅近、具体、形象句子单纯、短小而又口语化,基于此,我确定了“爱心启蒙”作为入学课的教学主题,并确立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通过两则爱的故事,让学生认识汉字“爱”,引导学生做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2、通过两个绘本的讲述,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练习说话;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讲述两则故事。
  3、在小学第一节语文课,用经典故事导入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浓厚兴趣,培养师生情感。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在充分利用两则绘本故事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汉字教学和说话训练。我还希望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会讲故事的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从而让孩子们一开始就能接受我、喜爱我,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上讲故事,不露痕迹达成教学目标
  
  日本人心目中最会说故事的松居直先生认为,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而是请别人读,他们用耳朵去听的书。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孩子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
  因此,给孩子们讲述这两个故事,是我这节课必做的功课。在备课时,我反复诵读这两则故事,用孩子的眼光读,用成人的眼光读……无论怎么读,都有着千言万语抑在心头的感动。那爱心树,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对孩子有求必应,直至倾其所有。如果不是爱,又怎能让大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整本书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就是那句“树很快乐”——树枝被砍光了、树干被砍断了,已经牺牲到了一无所有的份上,依然是那么一句话。当看到末页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很快乐”那几个字又一次跳A眼帘,又有几个人能不为之动容呢?为了读好那句辛酸而催人泪下、蕴涵着千言万语的“树很快乐”,我一遍遍地试读着,感动着……
  我反复练习的讲述没有白费。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动容地读着这两则故事,没有刻意的做作,没有感情的雕饰,只用故事原来的语言,爱的情感就轻而易举地感染了这些刚入学的孩子,激发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孩子都参与讨论,我结合故事,精心设计了有坡度的问题。读完《爱心树》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快活了。’于是,那个男孩就怎么做了呢?”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直接给出答案,我就用激励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鼓励那些没有举手的孩子来回答,并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样做也是为了从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堂参与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还设计了有些深度的问题,比如:“‘孩子爬上大树,摘下树上的苹果,把它们拿走了。大树很快乐。’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对孩子理解能力的一种挑战,孩子需要理解到,因为大树很爱小男孩儿,看到男孩儿快乐的时候,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当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说出答案的时候,我会用亲切的体态语言给予他们心理上最大的满足,或者用全班同学的掌声增强他们内心的自豪感。
  为了鼓励孩子参与讨论,我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读完《爱心树》后,我问孩子:“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读完《猜猜我有多爱你》,我进行了总结谈话:“我们给予爸爸、妈妈的爱,永远都比不上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那么多。他们每天都在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我们的生活,关心着我们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心底感谢我们的父母。就像小兔子一样,把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好吗?你想对他们说一句什么感谢的话呢?”
  在绘本故事的启迪之下,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们在课堂上都感到有话可说。他们小手如林,眼中写满了期待,小脸洋溢着激情。看看沉浸在故事中的孩子兴奋的表情,和他们踊跃发言的状态就可以知道,他们在享受故事,享受着阅读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我想,在绘本众多的好处里,或许最有价值的便是“让孩子像个孩子”,让他们想说就说,自由表达。绘本故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为学生踊跃发言习惯的养成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它把几十个活脱脱的生命体带进了语文课堂。
  绘本故事浓厚的趣味性激发着孩子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而故事交流则让孩子的思维在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绘本阅读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词汇量,还增强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故事的留白,引导孩子想象
  
  绘本的特点与魅力正在于绘画和文字既有互为描述,也有互相留白的地方。大量的留白,会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正像松居直所言:“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孩子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想象是不能也是无法缺席的。于是,我便利用绘本的优势,让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充分利用故事情节,在讲述中有意识地抛出留白,鼓励孩子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和预测推理能力。
  《爱心树》的语言非常简洁,讲述中,我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大树“喜欢上一个男孩,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大树会给男孩儿带来哪些快乐呢?孩子们根据日常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孩子在树下捉迷藏、上树掏鸟蛋,用枝条荡秋千、编帽子等各种趣事。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和引导,孩子们对故事情节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他们的想象力在碰撞中得到了无限扩张。在讲到起初“小男孩儿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这一段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男孩儿很爱这棵树呢?在引导学生倾听绘本文字的同时,我指导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插画,读懂文字的留白,即文字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观察到了孩子紧抱大树的动作,细心的孩子还看到了爱心图案。这样不仅打开了孩子的想象空间,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与想象之中,绘本的内涵更加丰满了,孩子的体验也更丰富了。
  
  用故事研讨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是最重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作为语文教师的我首先考虑的便是怎样让孩子热爱读书,快乐读书。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产生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在绘本中,儿童文学作家使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将主题巧妙涵盖进去,汇聚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通过绘本的快乐阅读,孩子吸收、转化着各种观点,而绘本故事的研讨,则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培养了语文的阅读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地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讲述绘本故事时,我努力顺应着孩子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先关注封面信息,从书名、作者到插画,逐一解读着封面的“密码”,以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在给学生朗读绘本时,我抓住有趣的情节、有理解难度的语句,以及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孩子进行研讨。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兴趣盎然。他们在研讨中期待着情节的推进,在情节的推进中跃跃欲试地参与研讨。孩子们享受着这样的阅读过程!
  我没对孩子们说一句“你们要爱书,要热爱读书”,但孩子们在绘本故事的阅读中已经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他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书”了。当然,他们也爱上了这样的语文学习。
  绘本是低年级孩子不可缺失的教学资源,更是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一块绝佳的跳板。善讲绘本故事的老师是可亲的,有绘本故事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而善于利用绘本故事引领孩子叩启语文学习之门的老师是智慧的。

用绘本故事开启小学语文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