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位同事外出学习,让我帮她上几课。我们是同年级,进度也差不多,于是我也就没再另外备课。那天我正准备到她班上课,不巧一位实习老师凑到我面前说要听我的课。不好推辞,于是就让她跟着去了。我想反正课也是上过两遍的。
可当我走进教室,让学生打开课文《春》时,学生一致回答“学过了”。“要不,就学《济南的冬天》吧?”“学过了。”学生们又利索地回答。我傻眼了,学得这么快!大概是那位老师怕找不到人代课,故意赶时间吧?但下一课《山中访友》我还没备课,怎么办呢?我以前没教过这篇课文,也没读过这篇课文。不上吧,实习老师已经“正襟危坐”在后;上吧,偏偏遇到这种情况。
实话实说,几秒钟内,我有那么一点点不知所措:“这可咋办?根本没有读过的课文我怎么讲?”但我马上告诉自己:“不要紧,索性就和学生一起平等地研读。我和学生都没有读过这篇文章,正好都处在同一起点,一起研讨,不也是很好吗?”于是,我说:“好吧!我们今天就来学《山中访友》。”
我对学生说:“这篇文章,你们没有学过,老师也没有读过,不过不要紧,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花十分钟的时间,我们都很快读一遍,然后找出不懂的问题,或者最欣赏的语句,一会儿我们来交流,好吗?”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了,同学们都进入了默读状态,并开始思考……
这显然是一次猝不及防的挑战。我几乎每天都在上课,也上过许多次公开课,都是有备而去,可是在这次的课堂上,一切都是空白:课文是陌生的,来不及备课,更来不及写什么教案,也没带什么教参……既要对学生负责任,又要给实习老师做个榜样,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对于课堂教学,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做国画,那么有人喜欢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个细小环节都精心设计,胸有成竹;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些“突发情况”——这最能即兴发挥教学灵感。我不喜欢把课堂填得太满,喜欢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现在,这样的“突发情况”到了。我以平常心很快地和学生同时打开课文,快速默读起来—_真正把自己当做学生走进课文。我圈点勾画,捕捉疑问,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揣摩他们可能不懂并会提出的问题……我是在阅读,同时也是在备课。那几分钟,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做“把自己当做学生来备课”。
大家都阅读完了,接下来是平等和谐的质疑、碰撞、赏析、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我呢,也以学生共同体的一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分享收获。课后,实习老师这样评论:“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都注意对学生自主合作的鼓励,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我展示一个教学片段,我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他们的发现——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选票”好像在讽刺人们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地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得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地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4: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的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做姐姐,把溪流比做妹妹,把白云比做大嫂,把瀑布比做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在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时,我也说了自己的一些发现。但我—直在寻找机会,提出我的疑问。这个疑问,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应该让学生把握的写作特点,就是对拟人修辞手法的理解。当学生4发言说到“把山泉比做姐姐,把溪流比做妹妹,把白云比做大嫂,把瀑布比做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后,我顺势引导——
师: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我笑着不断地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生5: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6: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
(生又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7: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生命的张力。他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8: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得更活泼、更亲切了。
生9: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10: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要把它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地)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地大笑。)
我记得当这个同学说出“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要把它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的时候,我开心地笑了。关于文章为什么要用拟人手法的研讨,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开始的,但我没有简单地直接说出我的看法,而是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琢磨,最后得出结论。
感想一:我认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标志不是我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圈套,去让学生钻,让学生表演,而是真正把自己当做学生,和他们一起平等地研讨。当然,这样上在当时是迫不得已,说实话,这堂事先没有备课的课比我准备充分的公开课上得都自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平等。
感想二: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节课我的“前理解”就远比学生丰富,我的生活阅历、专业素养、阅读视野、对学生阅读心理的把握等等,都是我现场“发挥”不可缺少的潜在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源储备,我才可能面对突发情况,并在课堂上有一些机智的表现。从这堂课中,我再次体会到,真正的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教参与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技术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这使我想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