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84

[ 陈叶 文选 ]   

读《苏州园林》的三种意识

◇ 陈叶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用叶圣陶的话来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1979年初,香港有家出版社打算出版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撰写一篇序文。叶圣陶是苏州人,又是文化人,写一篇序文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文章写好之后,书却没见出版。之后叶圣陶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发表在《百科知识》杂志上。选入教材后,编者改题为“苏州园林”,比起原题的主观抒情,显得客观了许多。
  笔者听了一些同行有关《苏州园林》的阅读教学课,发现很多老师把教学的点落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面,而后出示图片讲解,或者请同学制作PPT来演示。由于园林的优美,图片逐一呈现,上课的感觉也很好,犹如亲身游历了苏州园林一回。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具备三种意识,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明白叶圣陶的写作用意,也可以更好地从文字中赏玩苏州园林,了解苏州园林背后所承载的内容。
  
  一、文体意识
  
  作者写《苏州园林》最先的目的是作序。序的作用就是推介讲解,希望读者在津津有味地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时,能够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风格特点。作者这样想,也是这样写的,于是在行文上就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比如: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这种说明的表达方式。由序文转为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说明性的文字介绍,很快明白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又是如何。让学生阅读有文体意识,实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处理,首要的一点就是提取作者在文本中传递的信息,了解作者的用意。
  当然文章虽然可以归为说明文,但依然还是一篇序文,这点在文中是留有痕迹的。作者一边在兴致盎然地介绍苏州园林特点,一边又顾及游览者的感受。比如文章写到中段,就有这样的句子: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在笔者的教学中,学生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文章从始至终写的都是图画美,又何必多此一举写“另外一点”。简单从说明的文字角度来说,的确是有点怪异,但是你若明白它是一篇序文的话,就知道作者始终不忘自己的本意——希望游览者不要走马观花,也希望读者翻阅图片不要随手而过,对于苏州园林的细节地方也可以驻足欣赏。当然作者也不是凭空而说,所以文章的最后就指明,等摄影集出版了,“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二、美学意识
  
  不是说所有的文本阅读都必须有美学意识,但是《苏州园林》的阅读需要美学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图画美”。图画美是匠师们的目的,是叶圣陶写这篇文章的关键,当第2小节提出来后,后面的文字都据此做文章。作者的有些用意,学生是否能理解呢?比如第4节的最后一句: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从情理上来说,成为入画的一景,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美在何处?仅仅是游客看鱼戏莲叶吗?学生应该注意的是“鱼戏莲叶间”这句诗的引用。古诗文的引用,可以使文章显得诗意典雅,但这里的引用应该不仅限于此。
  这句诗出自《汉乐府?江南》,全诗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写出了鱼戏莲叶的“戏”字,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忽然又往南,转眼又去北了,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写鱼飘忽”,—派活泼热闹的场面。鱼戏莲叶的活泼热闹,苏州园林的生机盎然,加之游客的兴致勃勃,那么这幅画就的确很美,可以入景了。
  这是从诗文的美来看现实的美。我们再来从现实的美来观照,文中第7小节有这样的句子: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你在游览的过程中,在那些本以为单调的地方、那些容易忽略的墙角地方,不经意间看到一簇花草、几丛竹子几棵芭蕉,“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这种意外感觉,又带惊喜。
  句中的“栽”“蔓延”“补”等词语应当特别地体会。匠师匠心独用,游客会心而识。此种意境下,不萌生诗意,吟咏几句也不行了。行步看看竹子,“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遥想隐士的气节。推窗望望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感慨时光的流逝……
  有了这样的情怀,那么苏州园林的美就不一样了。园林的主人,那些文人雅士守着一片净土,胸中吞吐的许是天下的风云,但生活得却是如此的宁静安逸,潇洒自在。
  
  三、文化意识
  
  叶圣陶把自己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一步一步地介绍给读者,读者逐渐了解了园林整体之美,也感受到了园林局部细节的美——角落栽种的自出心裁、门窗雕镂的别具匠心,还有颜色的古朴自然。
  但是这样看苏州园林仍然不够,还需要一点文化意识。比如文中这样写: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表面上意思就是北京的园林多用彩绘,而苏州园林少用彩绘。深究进去,原因就在于北京多的是皇家园林,使用彩绘,那是皇家气派,要的就是富丽堂皇的感觉。而苏州园林大多是私家园林,追求的是居家的宁静闲适,自然不需要颜色的亮丽逼眼。或者说苏州园林的设计要的就是与自然的融合妥帖。正如叶圣陶写的: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叶圣陶还写道: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这就是苏州园林的设计者追求的境界。学生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实际是会产生疑问的:为什么苏州园林的设计要让你身处城市却如在山间呢?原来中国园林的设计建造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而且园林的第一个主人往往是辞官的文人,或归隐的雅士,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宅子自然也就随自己的想法而建了。
  当学生真正弄明白了这些以后,叶圣陶的文章也就看懂了,以后有幸去游览苏州园林,所感受的自然也就不同了。

读《苏州园林》的三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