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72

[ 王力鹏 文选 ]   

“中国现代诗歌选修模块”整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 王力鹏

  
  一、设计思想
  
  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中国现代诗歌选修模块”教学规划。设计思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好多学校和老师将选修教材当做必修来处理,比如像教必修教材中的《再别康桥》和《雨巷》那样,将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诗味大减;還有一种情况是有些老师一遇到诗歌,就如同碰到了烫手的山芋,只好无奈地将其略掉。
  对于现代诗歌,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阐述:“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台和审美愉悦”:“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基于以上种种考虑,为了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我们作出了这个整体教学设计,在高二上学期近一个月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研读
  
  师生共同深入领会《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论述:“要真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不要过多地指望本册教材或你身边的老师给你提供什么‘绝招’,其实‘绝招’就藏在你的身上,它产生于多读作品的过程中,正如古人所说‘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朱熹)让心思沉浸在作品中,什么样的深意不能发现呢?什么样的方法不能体会得到呢?”
  加深对诗的认识:
  1、诗是情感的流露,尤其是现代诗,還挣脱了格律的束缚,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
  2、诗是有形的情,情是无形的诗。
  3、情感是诗的生命!
   4、带领学生读诗、品诗其实是走进诗人的生命中来获得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面对现代诗歌,解决读懂问题。
  2、在诵读中体验,在赏析中审美。
  3、在过程中感悟,在探究中钻研。
   4、在解读中张扬个性,在启发下开阔视野。
  5、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开启敏锐的情感之旅。
  
  四、其他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会诗味,感受文学魅力。
  2、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查阅、筛选和整合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深入挖掘自身潜力。
  4、提升学生自身魅力,提升学生气质。
  5、激发学生互相欣赏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人或物的感情。
  6、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7、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五、设计思路
  
  个体自主读诗—合作选诗探究—合作展示交流—新诗创作—制作诗集—原创新诗朗诵会。
  
  六、教学设计
  
  (一)个体自主读诗
  在老师指导下,广泛阅读优秀的现代诗歌,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积累感性材料。两课时左右。
  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调动学生对新诗的热情:
  1、观看中央台的《新年新诗会》,观看徐涛、鲍国安、陈宝国、韩军等富有激情的朗诵视频,然后对比讨论。
  2、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让他们自主欣赏新诗朗诵,充分感受新诗。
  3、找有朗诵底子的学生培训,带动班级朗诵氛围。
  
  (二)合作选诗探究
  在大量感性材料阅读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12个语文小组,小组成员共同选出一首诗,进行合作探究。要求读懂,读出作者的情感或精神,读出探究者自我,读出启迪。利用一周左右的课余时间完成。
  自主合作探究。依照主题,分三轮进行:第一轮为“不限主题”选诗,目的是让学生依照自己对于新诗的兴趣轻松地进入诗歌欣赏的道路上来。第二轮为“亲情、友情、爱情主题”选诗,因为这三种情感是人生最基础的情感,学生也相对最有感触。第三轮为“家国情思、悲悯情怀主题”选诗,这是在前三种情感上的升华。
  简而言之,一为“兴趣”引领,二为“小我”情感,三为“大我”情怀。将新诗作为载体,引领学生在情感的河流中徜徉。
  
  (三)合作展示交流
  此环节主要是课上成果展示,分为三轮,12个语文小组,每组每轮一首诗。利用三周的课上时间完成。经过近两周的自主读诗和小组合作探究读诗,学生对所选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本环节就是让学生把读诗的心得展示出来。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给予以下指导:
  1、讲诗的切入点
  (1)可以配乐朗诵的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在完全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要抒发的情感,涵泳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者诗歌主人公,进入诗歌情境,沉浸其中,如同演员进入角色,专注地领悟诗歌内涵,真切地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浓郁的情感。
  (2)可以从分析意象和意境的角度体味诗人的情感。
  将诗歌中意象的意蕴解读出来,找到解读诗歌情感的钥匙。
  (3)可以从探究主题的角度把握诗人的情感。
  调动起自我情感,赏读诗歌,体察诗人个性,感受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独立进行主题探究,撰写相关诗文。主题探究文字绝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充分整合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的创作,通过诗意的笔调书写并动情地传达给同学,引领大家把握诗人的情感。
  2、讲诗的文本形式
  可以是对联、填词、诗歌、散文、小说、访谈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鼓励形式上的创新。
  3、在讲诗之余,进行选诗推介
  本组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兴趣,向全班同学推介三至五首诗,每首诗必须有推介理由,印发给大家。
  
  (四)新诗创作
  选取生活中的动情点,用心灵发现世界,用思想垂钓生活,用文字抒发真性情,创作一至两首新诗。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在语文课上,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互评互改,在讨论中收获,在启发中提升,在评改中超越。
  
  (五)编辑诗集
  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由语文课代表负责的诗集编辑委员会,将各组的展示文稿,以及学生的原创诗歌编辑成集,留作成长的记忆。
  (六)原创新诗朗诵会
  手执自己的诗集,感情充沛地配乐朗诵我们优美的诗行、我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为新学期全年级的“古韵今声”诵诗会热身。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诗歌选修教学,我意识到选修教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的选修教学。
  现代诗歌选修教学是一个整体规划,由多种课型组成,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某节课的反思。我们在本次新诗选修过程中收获颇多:
  第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新诗的兴趣,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新诗,这是最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两个教学班,每个班12个语文小组,在近一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并展示了3首诗,此外每个同学還至少听了其他组展示的33首诗,阅读了另一个班12个组选的36首诗,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这个数字還没包括学生在合作选诗过程中广泛阅读的作品。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加深入和广泛地阅读新诗,甚至达到了两百多首。
  第二,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能够感受到和讲解出新诗的诗味,能够理解到和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能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学生说:“穿过荆棘,拨开藤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探寻一种情感,感受一个灵魂。每一首诗都盛了满满的一壶情思,满得要溢出来似的。一丝微小的触动,情思倾泻,淌入自己的心湖……通过诗的眼睛看世界,沿途的景物都染上了诗意。”我的设计是要在诗中让学生领会“小我”,力争“大我”,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三,从准备的过程来看,学生真正实现了学习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课程一开始,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认真、投入地读诗、品诗,然后小组的4个同学对阅读的诗歌进行汇集,共同确定要深入研究的一首,集体研读、反复朗诵、查阅整合资料、撰写文案、设计展示方式、配图配乐制作幻灯片、听取老师建议进行修改、反复彩排,最后进行课堂展示。准备工作虽然繁重,但大家都很快乐地投入着。准备过程是探究任务的完成,更是一种合作探究意识、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
  第四,从整个过程来看,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个性化写作能力,并获得了充分的审美体验。纵观整个选修推进的过程,只要老师开启了学生的智慧的大门,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运用了多种诗歌诠释方法:朗诵解析法、意象探究法、小说解读法、散文拓展法、以诗释诗法、主题开掘法、历史延伸法等等,应有尽有。随着展示活动的推进,各组的方式也越来越有创意,而且每个文稿都是学生在研读诗歌、整合材料后个性化的原创,新颖而独特,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在悄然地得到提升。当我们看到学生用“我习惯了你在山谷中听我呐喊/然后放飞两个名字任它们飞翔”的诗句对诗歌进行诠释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审美体验。
  收获不止如此。学生的个人气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增强了自信。我们说,文学是人学,但是,文学并不仅仅是研究人的学问,更是提升人的学问。
  当然,我们的新诗选修尚处在起步阶段,肯定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方说,教师除了在课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每一组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在课上进行主持外,怎样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中国现代诗歌选修模块”整体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