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而且许多人在迷失了方向以后对能够带领自己走出困境的风向标竟然视而不见,于是越迷越远,最后便如断线的风筝,不知所终。
我们的阅读教学目前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失去了方向,找不到北,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全然不把语文课程标准这个风向标放在眼里,完全与课标精神背道而驰,采用一些南辕北辙的做法,使得阅读教学费时耗力,效率低下。
比如,——教师在上《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便问:“文章读完了,你觉得哪些句子让你心潮澎湃?”这是典型的不顾学生的个人体验而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人的做法。读完课文,我们能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心潮澎湃”吗?而如果不会“心潮澎湃”,如何找出相关的句子?
还有一位教师在上《品质》时,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便说:“请结合课文谈谈其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最令你感动”?读完一遍课文,学生都会被感动吗?会不会出现有些学生读完课文后一点感觉也没有,而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被感动却陷入沉思的状态呢?如果会,那么教师又是在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人了。
如果我们愿意,还可以搜集到许多比这些更糟糕的课例。许多教师打新课程之幌,行“反课标”之实,一整节课就不断地设疑释疑、提问答问,把学生牵得团团转,完全与课标指出的方向背道而驰。
那么,对于阅读教学,课标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方向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这就是方向,阅读教学只有沿着这样的方向前进,才能走出困境。
何谓“独立阅读的能力”呢?课标没有作出阐释,只是明确了具备这种能力之后阅读会进入一种怎样的状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独立阅读能力的理解。笔者小时候就有过一次“独立阅读”的体验:有一次看书,看着看着就哭了,而且哭了很久,母亲回来了笔者还躲在桌子底下哭,母亲问为什么,笔者竟伤心得说不出话来。这便是“独立阅读”,不受干扰的阅读。
可是现在的阅读课,学生所受的干扰太多了,又是回答问题,又是参与讨论,有时甚至还要充当演员,如此烦琐复杂,学生怎能静下心来“独立阅读”?
其实,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很简单,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清文字障碍即可,剩下的便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反复阅读文章,先是粗读,接着细读精读,读出感觉,读出韵味。读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稍加点拨。久而久之,“独立阅读的能力”便提高了。
何谓“注重个性化阅读”?课标对此倒作了比较明确的阐释,即“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更不能过多地干扰学生。既然是个性化阅读,就不可能有太多共性的东西。因此,课堂上就不应由教师或某个学生提出某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因为你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其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无法触及的,或者是他早已知道的,或者是他没有兴趣的。这样,你要他讨论那个问题,就等于剥夺了他的阅读权。连阅读权都没有了,何来个性化阅读?
那么,怎么办呢?让学生自己读,读到感兴趣的地方或能引起感情共鸣的地方就作一些批注。批注可繁可简,可雅可俗,读到动情处,即是下笔时。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批注提供给学生参考。比如我教《祝福》,在读到祥林嫂反复念叨阿毛的故事时,便注上“苦命人悲悲切切忆阿毛”,接着有的学生便会在读到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注上“多舌妇神神秘秘话鬼神”。如此阅读,既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又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何乐而不为?
至于“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就无需再作诠释,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具有这种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觉得阅读本身很有意思,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拓展到课外的阅读。
最后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但很重要。我们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上阅读课,就是要想获得一些成果,但这“成果”如果没有交流,就很难体现它的价值,学生也难以得到继续获得成果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然后适时举办一些“成果展示会”之类的活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把自己的读书成果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因为毕竟教师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要比学生丰厚一些,教师的读书成果应该会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比如上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些学生对“悲凉之美”难以理解,我就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印发给他们,与他们交流。我是这样看的:悲凉之景为何也会迷人呢?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1、悲凉能让人直视生命的弱小,对生命产生怜悯之心、悲惜之情。比如一只毛茸茸的小鸡,托在手掌上,我们觉得它很美,比大鸡美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很弱小,让我们产生怜惜之情。2、悲凉能让人沉思生命的周期、感叹世事的沧桑,能逗起人们内心忧伤的体验。比如我们面对一棵枯树,我们就会想,我们眼前的这棵枯树啊,它也曾枝繁叶茂过,也曾生机勃勃过,可如今它却枯萎了,高大挺拔如一棵大树都有衰颓的时候,何况其他东西呢?因此,相对于大自然来说,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多么的渺小。而且,人对繁华的飘逝有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种繁华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得以施展,也可以是对人世间一切温情的品尝,然而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此,人是多么的需要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生命的真义。3、悲凉能让人体味轰轰烈烈之后归于平平淡淡的心境,使人不再虚华、不再躁动,就像电闪雷鸣之后澄澈的天空,又像惊涛骇浪之后平静的水面,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美。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悲凉能引起人们对生命和世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说它是美的。只不过这种美是很深沉的,一般人不容易品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郁达夫为什么要租一椽破屋住着,然后再品味牵牛花、落蕊、秋蝉等略带悲凉的景致。
学生看了我的心得后,不但对“悲凉之美”有了较深切的体会,而且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心得。如此阅读,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