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周老虎”用一张年画以假乱真,闹得沸沸扬扬;2008年奥运赛场上,背负万众期待的“翔飞人”因伤退赛,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汶川地震后,“范跑跑”的网上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由与道德的争论;2009年,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万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虚拟网络人物“贾君鹏”见证了一次堪称网络奇迹的互联网行为艺术;2010年,街头乞丐“犀利哥”以其混搭的装扮、犀利的眼神、不羁的形象引领了,一代潮丐的风潮。上面提到的网络红人都曾喧嚣一时,您或许还记忆犹新吧。
新词语,可以是指新事物、新现象或新概念,甚至可以专指某一个突然闯入我们视野中的人。被新词语所定格的人物往往发端于网络,是一段时间内广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指人新词语是网民赋予特定人物的名称,具有标记人物的作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从2007年起,每年发布新词语监测结果,并编纂年度新词语词典。2007年年度新词语词典收录的指人新词语只有“周老虎”。2008年有“范跑跑、郭跳跳、姚抄抄、朱抢抢、董暴雨、刘羚羊、张飞鸽、周至尊”。2009年有“贾君鹏、李染染、吕传传、奥女郎、暴走妈妈”。2010年,指人新词语呈现井喷态势,众多网络红人粉墨登场,好不热闹,有“保证哥、啵乐哥、淡定哥、浮云哥、高考哥、红娘哥、解套哥、瞌睡哥、孔雀哥、齐全哥、未来哥、犀利哥、犀利姐、证件哥、专拍哥、练摊帝、龙套帝、贺岁帝、淡定帝、表情帝、冒死爷、担忧爷、抡车男、戳车男、咆哮哥、锦旗哥、淡定姐、微笑姐、环保妹、三嫂院士、苏珊大爷”。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网络红人的名字都能构成新词语,指人新词语不能是真实人物的原名,比如2010年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而成为众矢之的“李刚”就不能成为新词语。指人新词语一般是语言符号的再加工、再创造,其语言符号的组合往往暗含着某些规律,具有一定的语文性。
指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流行,除了与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有关,其指称的简易、经济是主要原因之一。“范跑跑”在新闻中的出现频率比其本名“范美忠”高得多,谈论“犀利哥”的人大多并不知道他的本名叫程国荣。新词语只提取了人物最受关注的标志性特征,当事人的本名反而成为无关紧要的信息被新名称所取代。在这个追求高效的“词媒体”时代,这种造词方式让人们对焦点人物与热点事件一目了然、一步到位,从而方便快捷地参与谈论相关人物。
近些年大量涌现的指人新词语以三音节为主,主要有如下三种构词方式:第一种是“姓+标志性名词”,如“董暴雨、刘羚羊、张飞鸽、周至尊”;第二种是“姓+标志性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最早产生的是“范跑跑”,并以此为原型衍生出形形色色ABB式名词:第三种是“~哥/弟/姐/妹/爷/帝/男/女”,已成为能产性极高的词语模,其中的表人语素也有发展为类词缀的趋势。从近几年的新词语监测结果不难发现:2008年产生了第二种构词方式,继而衍生出了一系列词语;2010年的指人新词语中,第三种构词方式占绝对优势。
一般来说,指人新词语的指称对象是单一和明确的,但也出现了一定的泛化趋势,从专指某个人变为泛指一类人。例如,在新闻标题“医院员工集体成为‘范跑跑’”(《深圳商报》2011年3月20日)中,“范跑跑”指的是收到避难通知后丢下病人、只顾逃命的日本医院的员工。在新闻标题“不仅要禁‘范跑跑’更要禁
‘官跑跑’”(《中国日报》2010年9月17日)中,模仿“范跑跑”而来的“官跑跑”指在危急关头临阵脱逃的官员。还有人将不负责任地非法撤离中国、留下大笔债务的外企老板称为“洋跑跑”。
有趣的是,用于指人的ABB格式还影响到之后ABB式指物新词语的产生。比如,在指物的ABB式新词语中,常见的A有“楼、桥、屋”等。2009年这样的新词语有16条:反映房屋质量问题的“楼薄薄、楼脆脆、楼断断、楼高高、楼晃晃、楼靠靠、楼垮垮、楼裂裂、楼酥酥、楼歪歪、墙脆脆、屋漏漏”,反映桥梁质量问题的“桥裂裂、桥糊糊、桥塞塞、桥粘粘”。2010年又出现了”楼超超、楼挤挤、楼陷陷”。除此之外,指人新词语的格式还被用来指称动物。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头被废墟埋了36天还顽强活着的猪被网民称为“猪坚强”,又名“朱坚强”;不久,又出现了一只在废墟中撑了80天还活着的猪,被称为“猪超强”。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两只动物明星备受瞩目:一只是以准确预测比赛胜负而闻名世界的章鱼保罗,被戏称为“章鱼哥”,又名“章鱼帝、预测帝”:另一只是准确预测了西班牙夺冠的一条名为“脏哈里”的成水鳄鱼,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鳄鱼哥”。不管是“楼薄薄、桥裂裂”还是“猪坚强、章鱼哥”,都是将房屋、桥梁或动物拟人化,冠之以人名般的名称,综合运用了拟人与仿拟的修辞手法,既体现出汉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又展示出网民把玩语言的创造力。网民在命名过程中常常将感情色彩融入词语之中,其褒贬好恶在ABB式新词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ABB式新词语大多反映负面人物或社会问题,蕴涵了网民的戏谑、讽刺与调侃之意。
“神马都是浮云”,网络红人也不例外。指人新词语作为网络红人的代号,大多只是流行一时便淡出人们的视线,湮没在网络语言的大海中。新词语如同一架照相机,将这些过眼云烟——定格在语言中,新词语词典则将这些照片如同标本一般保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些如流星般转瞬即逝的词语,有必要收录进词典中吗?其实,指人新词语与“~门、~事件”之类的“事件词”比较类似,都是对某一时段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或事件的反映,有描写社会、记录时代的意义,兼具语言价值与语言学价值。通过搜集、总结这类词语,可以回顾过去出现了哪些吸引眼球的网络红人、哪些备受争议的热门事件。这些夺人眼球、火爆网络的人或事能间接反映广大网民的关注焦点或审美品位。在一个崇尚多元文化、以“人”为本的时代,负有记录语言与时代的责任的年度新词语词典不宜忽略那些定格小人物的词语。何况这些词语大多生动有趣,不乏令人捧腹的雷人雷事,可以大大增加词典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侯敏、周荐《2007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侯敏、周荐《2008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侯敏、周荐《2009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2010年新词语公示》,中国语言文字网2011年3月7日,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31/2011_3_7/1_31.4809_0_129946578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