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一句中的“三后”,历来有多种解释,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指圣王贤君,其二为楚国先君,具体说法又各不相同。
解释为圣王贤君的,有以下几种:
(一)最流行的是“禹、汤、文王”之说,此说源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所撰《楚辞补注》也持此种说法:“上言三后,又言尧舜,谓三后遵尧舜之道以得路也。”
此说最早,也最受人质疑。人们大都认为“三后”所指夏、商、周三代,与下文“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叙述三代以前之事不相吻合。
(二)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认为“三后若果如旧说,不应其下方言尧舜。疑谓三皇,或少吴、颛顼、高辛也”。
先秦文献中从未有将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或“五帝”中的三位合称为“三后”的。朱熹之说仅是猜测,不能确信。
(三)清代王树楠在《离骚注》中指出:“此文上言三后,下言尧舜,故知三后指黄帝、颛顼、帝喾而言。”清代朱骏声《离骚补注》中也持此说。
屈原叙事不以时代先后为序,《离骚》诗中内容足以说明。此说也受人怀疑。
(四)清代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认为“三后”指尧舜之臣“伯夷、禹、稷”,并且解释说:“三后见吕刑,皆尧舜之臣,固为有据。……后世以后疑帝王,因少见多怪。”清代胡文英著《屈骚指掌》认同此观点。
但是,正如游国恩先生所说:“就上下文义而言,三后指贤君,众芳喻贤臣,确然无疑,故蒋氏之说,似嫌迂曲。”金开诚等人也反对这种解释。
宋代黄伯思认为“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或因此有人释“三后”为楚国先君。《说文解字》释“后”为:“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开辟之君在前,继体之君在后也。”这种理解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因理解的差异也有多种说法。
(一)最早释“三后”为楚国先君的是明代汪媛,他在《楚辞集解》中说:“三后,谓楚之先君,特不知其何所的指也。”《楚辞集解·蒙引》曰:“然此所谓三后者,以理揆之,当指祝融、鬻熊、熊绎也。”
(二)戴震《屈原赋注》认为:“‘三后’者,犹周家言‘三后在天’,即指太王、王季、文王。故径省其辞,以国人共知之也。今未闻。在楚言楚,其熊绎、若敖、蚧冒三君乎?”近代学人马其昶的《屈赋微》以为:“熊绎为始封君,若敖、蚧冒为楚人所常诵,‘三后’当指此。”
(三)清代王夫之在《楚辞通释》说:“三后旧说以为三王,或鬻熊、熊绎、庄王也。”
(四)闻一多《楚辞校诂》云:“《楚世家》‘熊渠立其长子康为句宜王,仲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是为楚称王之始。楚三王或即指此。三后,知即三王否?”姜亮夫等人认为:“三后,即楚三王。西周末年楚君熊渠封其三子为王:长子庸为句亶王,为屈氏之祖;仲子红为鄂王,为楚王族;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当时楚国空前强大。”
闻一多“三王”说为推想,与历史不符。周夷王在位时,王室衰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后来才封其三子为王。但是,到周厉王在位时,熊渠畏惧周天子伐楚,自去其王号,未见“当时楚国空前强大”。
(五)逯钦立《屈原离骚简论·附注》认为“三后”指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并以《左传·成公十三年》“秦三公,楚三王”为证。
(六)汤炳正《楚辞今注》指出:“三后,指楚庄王、楚康王、楚悼王,同是楚国有革新之功的先王。……据史载,楚庄王听政,所进贤才数百人:楚康王能容人;楚悼王用吴起,明法审令,以抚养战斗之士:此三后用贤之证。”
(七)黄灵庚由新蔡葛陵楚墓楚简中的“三楚先”考证,认为“三后”指“老僮、祝融、穴熊三人或老僮、祝融、(鬻)熊三人”。宋华强认为“三后”很可能就是楚简里的“三楚先”,并指出“穴熊”和“鬻熊”是两个不同的先祖,“三后”为老僮、祝融、鬻熊三人。
当然,“三后”具体是哪些楚君,上述的说法哪种最令人信服,又符合屈原的认识及当时的共识,远没有定论。试想,如果再有新的关于楚国的文物出土,关于“三后”的解读会不会又让我们大吃一惊呢?
目前流行的注本多将两种情况都指出来,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啸天主编的《诗经楚辞鉴赏辞典》都采用了汉代王逸和清代戴震的说法。徐中玉、金启华两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确使用的是汉代王逸的说法,又说明“指楚国历史上三位君主”,但没有具体说是哪三位。聂石樵《楚辞新注》以“三皇”说引出戴震说。持一种解释的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陆侃如等人的《楚辞选译》,独用汉代王逸的说法。
笔者学识浅陋,综述上述诸说,希望有益于同人辨察。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
[4]姜亮夫、夏传才、赵逵夫、郭维森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5]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直王熊伯庸——兼论三阊大夫的职掌》,《文史》第25期。
[6]黄灵庚《(离骚>疑义例释》,《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7]汤炳正《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黄灵庚《屈赋楚简补证》,《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
[9]宋华强《(离骚>“三后”即新蔡楚简“三楚先”说——兼论穴熊不属于“三楚先”》,《云梦学刊》2006年第2期。
[10]苏建洲《出土文献对(楚辞)校注之贡献》,《中国学术年刊》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