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59

[ 吴恋燕 文选 ]   

创设启发性的板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吴恋燕

  【摘 要】板书,由于它能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示信息,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零碎的内容系统化,所以它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如果能设计有启发性的板书,就能酝酿课堂中创新的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板书 启发性 创新思维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而板书,由于它能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示信息,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零碎的内容系统化,所以它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好的语文板书,就像交给学生的金钥匙,帮助学生用它去打开所学课文的大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领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果能设计有启发性的板书,就能酝酿课堂中创新的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以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设计板书
  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前人说:“学则须疑。”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板书设计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条件引起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见疑质疑释疑,主动探究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捡麦穗》一文,全文脉络理清如下:
  
  全文通过“我”与村姑捡麦穗不同的梦想和结果,要表现什么主题呢?这个“?”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边研读课文边探究问题,有的学生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有的学生回答:可爱。有的找到原文内容回答:“我是一个丑陋而少人疼的孩子。”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明白“我”渴求爱,渴望被爱。又有学生提出:老汉死了,老汉不死行不?学生各抒己见,终于明白文中“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正是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
  新课程指出: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苏霍姆林斯基)。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课堂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设计有启发性的板书,特别是有问题意识的板书,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问题意识便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古人云:“凡理不疑必不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
  二、以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来设计板书
  黑格尔说:“想象是创造性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而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式,言语思维主题在联想中往往伴有想象这种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留有空白,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展开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这些空白,从而培养其想象能力。就诗歌教学这方面来讲,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最含蓄的,意境是最深邃的。诗句与诗句之间又往往有较大的空白,学生往往较难领悟。所以教师可利用板书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开阔其思维来填补这个空白。
  如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金柳”、“青荇”、“清潭”、“星辉”,通过康桥美丽的夕照图来领会诗的意蕴。但诗人对母校的情感,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领悟。于是借用板书来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感情变化的脉络,填补其空白。如图:
  
  该板书展示了诗人在重回母校康桥时完全沉浸在美好回忆中,情绪越来越兴奋、喜悦,当别离的苼箫悄悄吹响,诗人感情一落千丈,心中的不忍、无奈、感伤深深地流露出来。板书,填补了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了诗人当时感情波动的脉络,能帮助学生更深地领会诗的意蕴。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能力的一个显著标志。新课程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启发性的板书创设出想象的环境,激活想象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三、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板书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从一个信息源上起始,思维方向像辐射一样向外散发,向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不囿于传统和陈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多样的思维结果。没有求异变无所谓创新,况且语文阅读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多元化多方位认识事物,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板书同样要注意这方面的特点。
  咏物诗《葡萄》设计如下:
  
  《葡萄》这首诗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人说这首诗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生1:这首诗采用托物言理的艺术手法。葡萄的成长过程,需要人细心地护理、扶持,才能硕果满园。其实诗人借葡萄阐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成长像葡萄一样需要别人的扶持,才能走向成熟或成功。
  生2:这首诗采用托物寄意的艺术手法。表面写葡萄的生长情况,实际上诗人以葡萄自喻,暗含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大力扶持的迫切心理。
  生3:这首诗采用托物言理的艺术手法。三、四句写道,如果你想葡萄结出丰硕的果实,就要不辞辛劳地细心护理,添加些竹条,把莖蔓扶引上去。它阐明着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收获幸福、收获人生,就应该伸出援手,扶引别人。
  ……
  运用发散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设计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板书,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程指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启发性的板书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为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又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社会、生活的距离,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

创设启发性的板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