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74

[ 峥嵘 文选 ]   

千年唱和 珠联璧合

◇ 峥嵘

  【摘 要】《离骚》、《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凭借其意境雄伟壮阔、变化惝恍莫测让人惊叹不已。《离骚》中的屈原辗转反侧,愁绪万端,他将自己的理想和命运托付给了楚王,希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他追求的并不是个人的政治前途,而是为了挽救楚国灭亡的命运,在楚国实现“美政”理想,在理想不能实现时,他最终以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坚贞崇高的品格。千年之后,面临同样命运的李白,胸掬“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怀,在不被群小所容之时,毅然走上了与其决绝的道路,但也因此铸就了他飘逸隽永、任情恣性的“谪仙人”的伟岸形象。这两首诗便是两个光辉的形象、两种伟大的人格,便是两人跨越千年的精神唱和。
  【关键词】《离骚》 《梦游天姥吟留别》 精神唱和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品。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他所生活的战国末期,他却是徘徊在楚国大地上的一位孤独的行吟者——“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直到一千年后的盛唐时期,一位秉承了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伟大诗人——李白用自己的吟唱回应着他寂寞的歌声,《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较为突出的一首。这跨越千年的唱和交相辉映,令人感叹不已。以下试将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加以比较赏析。
  一、由任而疏,愤悱而发
  《离骚》(以下称《离》)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其写作年代,历来也颇有争论。但一般认为是屈原在楚怀王时代被流放到汉北时所作,其时他约四十岁。屈原出身贵族,才能卓著,曾颇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很快因谗被怀王疏远。而楚国在此之后,内政日趋昏庸,外交不断受挫,战事连遭失败,国运一步步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遭受流放。此时屈原怀着心中的忧愤,对楚国统治集团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并抒发了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李白早年即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应召入京,供奉翰林。诗人以为从此便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玄宗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傲岸不群的性格也为权贵所不容。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称《梦》)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越呼声。
  二、构思精妙,浑然天成
  与忧愤深广的思想内容相对应,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两首诗中也表现明显,这首先表现在作品的结构上。《离》是一部意识流长诗,主要表现的是屈原政治斗争失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由这种纯粹心理活动构成的长诗,一般来说是很容易失之枯燥重复,但由于屈原巧妙地将其结构一分为二,通过“人境”和“神境”各自展现了作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逐步表达心理轨迹的历程。这样使全诗在形式结构上显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正如清代刘熙载评论:“《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艺概·赋概》)这篇由屈原血泪凝结而成的精神挽歌,凭借其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连缀而成了天衣无缝、冠绝千古的名篇。《梦》作为一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陈规旧俗,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天姥引出梦游,再由梦醒而生感慨。诗人在诗中心情迫切,希望“一夜飞渡镜湖月”,多像当年诗人热情地奔赴长安。那“迷花倚石”的情形又恰如诗人初至长安的兴奋与激动!可兴奋是暂时的,接之而来的是令人心悸的晚景,理想抱负如梦中的仙境一样转瞬即逝,不由让人“长嗟不已”。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这两首诗客观上无疑都是两位诗人崇高心灵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悲剧人生的全部浓缩。
  三、神奇瑰丽,动人心神
  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是两首诗共同具有的突出特点。《离》以满腔的激情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他将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融为一体,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使得诗歌的境界奇幻神奇,从而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王逸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离骚序》)他不仅大量运用神话、历史材料,同时还反复使用比兴手法,用香草、美禽寄托情意。这就开创了“托喻”这一中国文学上的传统手法,影响深远。《梦》中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也使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诗人自由驰骋想象,描绘出一个瑰丽变幻的世界。其中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的静幽之感,也有海日东升、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列缺霹雳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令人惊心动魄。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四、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与《诗经》中整齐的四言体不同,《离》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文学体式。他不仅采用了参差错落、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而且还大量吸收了楚地的口语,如“兮”、“搴”、“莽”、“姹傺”等等,使《离骚》的语言显得本色自然。宋人朱熹说:“《离骚》初无奇字,只凭说将去,自是好。”同时作者在诗中大量使用连绵字,或双声,或叠韵,或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此外,他还讲究对偶,在《离》中运用大量对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这样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梦》同样表现出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梦》是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写就,这种诗体较少受格律拘束,非常适合表现李白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以七言为基调,交错运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句子,轻重缓急,起承过渡,准确地表现出他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梦》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浩浩诗河,《离》《梦》都凭借其意境雄伟壮阔、变化惝恍莫测让人惊叹不已。两诗一前一后,一长一短,《离》中的屈原辗转反侧,愁绪万端。他将自己的理想和命运托付给了楚王,他痴心不改,希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他追求的并不是个人的政治前途,而是为了挽救楚国灭亡的命运,在楚国实现“美政”理想。他的爱国热忱驱使他眷恋楚国,不忍离开楚国,他最终以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坚贞崇高的品格。千年之后,面临同样命运的李白,胸掬“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怀,在不被群小所容之时,毅然走上了与其决绝的道路,但也因此铸就了他飘逸隽永、任情恣性的“谪仙人”的伟岸形象。这两首诗便是两个光辉的形象、两种伟大的人格,便是两人跨越千年的精神唱和。
  ★作者单位:山西省乡宁县第三中学。

千年唱和 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