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97

[ 刘晓华 文选 ]   

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 刘晓华

  【摘 要】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在挥舞,教师们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要提高升学率,又要减负,又要提高素质,这无异于“戴着枷锁跳舞”。为了达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目标,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试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素质,又要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学习成绩
  
  日前,看了一则报道:以优异成绩赴德的中国留学生,面对洋教授鲜活的问题、平等的探讨,竟乞怜能否用一张试卷来代替。这则报道令作为教师的我震惊,相信其他同行看完亦会有类似感觉。确实,我们的教育太滞后了,应当着手疗救、改革,大刀阔斧地改,切不可光停留在“君子动口不动手”上,要不然我们这种“填鸭式”、“满堂灌式”、“题海战式”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岂不都是善考的机器?
  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在挥舞,教师们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既要提高升学率,又要减负,又要提高素质,这无异于“戴着枷锁跳舞”,跳舞是件美事,可戴着枷锁跳就令人难堪了,但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不能不“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试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素质,又要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这方面的探索更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看、听、说、读、写这五方面尝试改革,试图达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目标。
  一、眼睛是内心索引
  眼睛是内心索引,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从中看出来。眼睛对人的作用毋庸赘言,我们要尽量发挥眼睛的功能。所以我们就先来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看”,这里的看是指用眼观看,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观摩。如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已很普遍,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授课时,我尽量使用这种技术,发挥学生视觉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中国建筑的特征》时,便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现清华荷塘景致和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等图片,使其形象可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时,我收集了大量二战时纳粹集中营的图片,同时配以学生自己写、自己说的讲解词,学生看了之后,感触很深,课后写了不少很好的读后感。在讲《包身工》时,我让学生自己查找现代包身工的资料图片,然后发送给我,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深切了解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幸福,同时学生们既享受到了视觉的盛宴,也体会到动手的快乐,比我们老师口干舌燥的说教强多了。除此以外,我还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看了不少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如《哈姆雷特》《红楼梦》《祝福》《边城》等等。让学生在领略了故事情节之后,再来学习课文中的经典片断,这样便事半功倍了,学生学习的热度也明显上升,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
  二、倾听是一种智慧
  “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将会极大地影响“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所以“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除了传统地听老师讲以外,还可听录音带朗诵、演唱。在讲散文、诗歌时,这一环节更是必不可少。例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让学生在上课文前听一遍朗诵带,讲完课文后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再听一遍,思想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后来学生说:“那感觉别提多棒了!”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放王菲的同名歌曲,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学生唱这两首词,让学生明白词是可以传唱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艺术熏陶,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诗词的意境。所以能倾听也是一种智慧。
  三、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嘴里能讲出来,又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家的珍宝。也就是说,能说又能做的人那就是奇才。能说会道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语文水平的高低。“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交际”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偏重于阅读与写作,把“说”放在了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它不能在分数上体现出来,致使一些学生“后天性哑巴”——怯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今素质教育下,悲剧不能重演。针对我们学生情况,我采取“多说、多练、多鼓励”的方式,具体措施有:(1)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由每个同学轮流上台演讲,时间3~5分钟,内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以是名家名著、散文、新闻、习作等,只要是摆脱稿子,放开胆子说,都加以表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高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培养了学生的胆识与语言组织能力。(2)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能不说的坚决不说,多提问,多由学生来充当主角,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3)在活动课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如成语接龙、时文及美文朗诵、热门话题演讲及辩论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挖掘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告诉他们“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之一是要善于推荐自己,表现自己”。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表现欲。只要敢于张口、勤于张口,再辅以适当的方法,笨嘴拙舌变成伶牙俐齿也不是天方夜谭了。
  四、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就像药,好好读书可以医治愚蠢。书的强大功效由此可见。“读”有诵读、阅读之分:(1)诵读。有人会问:现代素质教育还用得着那么原始的方式?其实不论古代还是现在,诵读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人常说:打球要有球感,唱歌要有乐感,读书也要有感觉,那就是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必须通过诵读来实现。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就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韩愈也曾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吟咏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由此可见,诵读是综合方面的训练,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所以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早读课我与学生经常大声朗诵课文,学生们也已养成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令我很欣慰。(2)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读”指的即是阅读,是说阅读量大,语言知识积累得多,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鲁迅也曾把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比作蜜蜂采花与酿蜜:“只有广采花粉才能酿出芬芳的蜜来。”所以只有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才能开拓视野、启发思维、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写作资源。为了促进同学们广泛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我的具体作法是:鼓励同学多看有益的书与杂志,并养成做读书摘记的好习惯。同时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美文欣赏课”,让同学自己向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美文以及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好文章,让同学们耳濡目染,接受美的文笔、美的情境的熏陶。有同学便在自己的随感里写道:“如果说经典美文是陈年佳酿,让我们陶醉其中,那么时文就像新鲜水果,让我们甘之如饴、神清气爽。”这可以说明,此种阅读教育方式是可行的、有效的,是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的。
  五、最大的智慧在于字句的贴切表达
  写作是取法于课堂,得法于课外,与阅读有着密切关系,二者关系不赘述了。我想就教改后的作文谈谈个人看法。现在高中作文一般均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淡化了文体要求,题目一般也自拟。上作文课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真我”出发,领悟到“文贵在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要义,写自己想写、感兴趣、思考过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从一些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少了些约束,多了些自由,少了些空洞的说教性文章,多了些说真话、抒真情的文章。如在讲话题作文“金钱”时,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所想,即使有偏颇也不横加指责,而是给予正确引导,最后因大家都谈出了心里话,相互借鉴,内容自然丰富多彩,所以文章写得很成功,有些文章还印成了铅字。现在高考作文分为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发展等级中提到文章要有创意,所以我也特别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表新颖、独到的见解,把写作中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同学视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并加以表扬。我们不需要培养一个模子铸出的“预制板”式的人才,而是应挖掘学生潜在的素能,培养独特的个性,塑造新一代高分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第四中学。

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