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捕捉最能启迪学生思考的要素,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其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于不动声色之中点拨方法,拓宽视野,培养能力。
【关键词】以生为本 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重点 教学方式
2009年湖北省启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培训,理论的反复灌输,经验的大量推广,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全新的洗礼。新课改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笔者对此有了较多感悟,下面仅就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首先,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确定恰当的教学重点,捕捉最能启迪学生思考的要素,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
语文教材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教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技能,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涵养学生的心灵。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已能够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做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初进高中的新鲜感一过,学生已懂得理性地思考这些严肃的话题,而新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正好能够开启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最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的实施。因此教学第三单元时,我对教材的处理紧扣一个大的话题“生命的思考”,用“生命的思考”统率这一单元的教学,通过对文章的鉴赏给学生一些思想的启迪。
《兰亭集序》描述集会感况,因事兴怀,抒写“死生亦大”的感慨,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它强调的是死生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的大命题。《赤壁赋》表现的主体是贬谪黄州的苏轼,遭遇人生挫折的苏轼泛舟赤壁面对清风明月的美景心生感触,一方面有个人在浩淼宇宙辽远时间里渺小短暂的伤感,另一方面却又有体察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妙理后对人生的达观通透。貌似矛盾的两面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展示的正是生命过程中最真实又最复杂的感受,人性的光辉就在这一矛盾中熠熠闪耀。正因为有积极进取之心,想要过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会感慨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就像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渴望在短暂人生中去建功立业;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坎坷磨难,这样的时刻人又应该去达观面对,豁达超脱。这似乎是继《兰亭集序》思考生命之后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生命是值得好好把握的,是应该追求有所建树的,但通往理想的道路艰辛曲折,遇到挫折也需要学会自我宽解,调整心态,淡看得失,取所应取,享受人生。《游褒禅山记》记游抒怀,由游山经历感悟人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在险远”,需有志、有力、有物,要“尽吾志”才能无悔,更是强调了怎样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追求人生佳境。整合这一单元我发现,以古人的思考促学生思考,让学生领悟古人观点来观照自己的人生,定位自己的人生追求,学会正确面对人生,这应该是把握教学内容后挖掘出的最有思想价值的东西,是真正体现人文光辉的东西,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
其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于不动声色之中点拨方法,拓宽视野,培养能力。
本单元是古代文质兼美的散文,离学生所处时代较远,字词句准确理解是不容忽视的,理解作品深邃的思想更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有针对性地予以方法的点拨,才能既落实基础知识,又不冲淡文章意蕴之美。具体来说,我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文章字词落实侧重在学生自主预习阶段,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字词,重点字词、疑难字词教师点拨,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最后进行归类整理。理解词语注重在语境中推断,利用学生熟悉的词句来释疑,特别是利用古汉语中传承下来的成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例如《兰亭集序》中“喻之于怀”中“喻”的理解,结合成语“家喻户晓”、“不可理喻”等确定其为“明白”之意;“侣鱼虾而友麇鹿”中“侣”、“友”属词类活用,成语中多词类活用现象,展示给他们一些成语,理解词类活用就易如反掌了。疏通字词是一项浩繁的工作,像传统教法那样逐字逐句串讲分析耗时费力,且枯燥乏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又肢解了课文,破坏了文章丰厚的意蕴,实在得不偿失。授之以渔,既解放了课堂,又培养了能力。
理解文章意蕴是师生课堂交流的重点。本单元课文浸润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彰显了一种生命的厚重,但这个严肃的话题对于初涉人世的学生,实在显得高深,理解作者的思想并非易事。“死生亦大”,从两个角度来阐释,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态度的人对外物的感知是相通的,总是会以事兴怀,不可能不对“死生”产生感触;我“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恒远的时间长河中古今同慨,也不会不对“死生”有所感触,因而“死生”实在是值得思考的大问题。在这里,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认识、领悟?我引用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借作者的幽默印证了王羲之“死生亦大”的观点。谈到人生态度,又联系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透视作者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不因物兴怀,而是一种认清人生追求之后的淡定从容,是一种思考家国命运之后的执著坚守,而不是看透生死之后,的消极无为。引入相关信息之后,让学生充分比较、交流、探讨,学生们就逐渐达成了共识,既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又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交流读书感悟时,有人说:“我们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有人说:“死是一个必然要降临的节日,活着是一种幸福,我要追求生命的质量,让生命活出光彩,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幸福。”思维活了,话语也精彩。经过这样的探究,怎样去领悟作品的思想,学生就掌握了基本方法。着眼于文本,又善于与相关文本进行比较,融进自身的生命体验,就真正具备了较深的领悟力,也提升了思想境界。
反思这个教学过程,不着眼于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力图让学生把握感悟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克拉夫基说:“教学不能像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准备好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应该是面对一道佳肴,你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嘴巴去品尝其味道的甘美。这也正符合杜威所说:“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
教师用心整合资源,恰当预设,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生成新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有趣味,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