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50

[ 王建明 文选 ]   

中学语文“感悟教学法”初探

◇ 王建明

  【摘 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有自己的解构作品的权力。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是实施感悟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科学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平台,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不断提升感悟能力。
  【关键词】自悟 引导 规律探寻 方法指津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感悟教学法”,由感悟而来,强调的是“自悟”、“顿悟”,它类似佛教顿悟的模式,类似朱熹“一旦豁然贯通”的说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过程就是感受,就是“领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感悟教学法作一探讨。
  一、感悟教学法实施的必要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里着重强调的便是感悟,这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更明确的要求。
  现阶段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顽症依然存在,为了应付考试,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把“讲读”和“问读”作为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或以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或以理性的分析取代心灵的感悟,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把课堂变为灌堂。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大剂量的练习强化学生应试能力,把课堂变成练堂。这样的“灌”、“练”,把原本适宜意会的含蓄美妙的文学意境肢解、剥离、压缩,把原本充满情趣、妙趣横生的语文学习变为枯燥乏味的记忆、训练之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忽视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忽视了汉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剥夺了学生的感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思想活力,造成了阅读主体的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这样的语文教学难以适应新课程所提出的任务要求,也难以适应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而感悟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空间,我们有必要研究、实施这一教法。
  二、感悟教学法关注两个层面
  1.重点强调学生的“自悟”、“顿悟”。“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它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所以应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红楼梦》第48回写到香菱学诗,她按照林黛玉的指点细心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一日,香菱笑着和黛玉说:“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这便是香菱的“自悟”,对我们的教学应有所启示。
  2.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这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引”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的目标,制订阅读步骤;“导”则是指导阅读方法,组织交流,进行评价。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感悟教学法规律探寻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青少年时目睹社会人世变幻无常,感到生老病死难以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静坐沉思,实行苦行,经过六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在菩提伽耶一棵树下,结跏跌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行道成佛”。释迦牟尼的这一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有三:(1)核心是“自悟、顿悟”,但悟离不开对事物的认知,即感知“社会人世变幻无常”。(2)思接千载,即释迦牟尼的“静坐沉思”、“静思冥索”,强调了“思”的重要。(3)强调过程的艰辛,即“历经六年仍未获人生解脱之道”,“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于此我们推论出感悟教学法的三条规律:感知、凝思、过程。
  1.感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如释迦牟尼感知人世终成正果,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终写成优秀文学作品。除去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学生主要还是对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带有审美倾向。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将这种感知特点形象地描绘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对林黛玉这种寄人篱下的弱者形象有所认知。再调动自己记忆海洋中的这类形象,于是在认知中产生认同感,调动起同情的情绪。
  2.凝思。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地理解事物,牢固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感悟教学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会思。会思即要敢于质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颉刚先生也说过:“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思考出问题,然后质疑、解疑,就是他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3.过程。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很多文章不是一读就懂的,感悟首先在于读感,有所得。如读《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词佳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朦胧的月色”、“幽幽的荷香”、“斑驳的树影”、“渺茫的歌声”以及“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颇不宁静”的心思,去感受“独处的妙处”。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来容易,学生读来便难了。一要认真读,讲究心定;二要仔细领会,讲究慧悟;三要寻根问底,讲究毅力。
  以上论述的“感知”、“凝思”、“过程”三条规律,既有它们的独立性,但又是统一的。
  四、促进学生感悟的几点方法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接下来谈的便是方法。
  1.激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中学语文“感悟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