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牲畜林》是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篇目,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编者将它置于话题六“结构”篇中,主要是考虑到文章在结构上使用了“延迟法”,达到了层层推进的效果。但这篇文章更是作者对自己所追求的理念——“轻逸”的良好实践。文章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可作者“化重为轻”,将文章写得轻松风趣,耐人寻味。学生很有可能在笑过之后立马忘却,或只感觉到文中的“搞笑”,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这篇文章的重心。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风格的感知能力、快速查找并汇总分析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章创作技巧的发掘能力及对其文化内涵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的创作理念与作品的有效融合,进而使学生在情感及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
【教学设想】
笔者认为一堂课必须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其他的元素可以是烘云托月。文本解读是主体,话题“结构”只是文本构成的要素之一,所以笔者决定考虑在设计教学时渗透话题“结构”,而非将它作为中心。文学创作上的“深思熟虑的轻”(或轻逸)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念,可以由它来连缀全篇、涵盖课堂,让教学结构呈现梯度感:轻——深思熟虑的轻。或者再细化就是:轻——有技巧的轻——有质感的轻。每一个环节都用作者自己的语言(贴合实际内容)来印证并组接文章。“有技巧的轻”解决话题“结构”的问题,“有质感的轻”关注文章主题,也关照学生认知心理。通过文章结构上的层层推进与主题上的“重大”让学生欣赏与领悟“轻”的艺术和内涵。教法上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教师以引导为主。
【学习目标】
1.了解“延迟法”及在文中的运用,感知“层层推进”的具体表现并探究其用意。
2.借助教师教学环节上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主题,丰富创作理念与情感认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重——轻)
由学生阅读战争类小说的惯常心理(沉重、愤怒、悲伤、无奈等等)及其一般写法入手,引出作者创作理念“轻”(可理解为轻松、轻逸)。
教师设疑:面对战争,我们的心情一般是怎样的呢?阅读卡尔维诺的《牲畜林》,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初步了解,面对战争,悲剧当然是有力量的,但悲剧并非惟一的写法。
二、感受文中的“轻”
1.聊聊文中的“轻”。
PPT: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
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轻”。(学生活动)学生基本上会涉及内容、语言、人物、动物、情节、结构等各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往结构方面思考。
2.文章是“轻”的,但不是“随随便便的轻”。(由结构入手,以结构为例)
教师可举《西游记》之例,唐僧取经81难,也用“延迟法”,每次有妖怪抓唐僧(危机产生),徒弟出面保护(延迟危机),但拍摄电视剧时没将81难拍全,并不给人残缺感,因为故事相对独立,结构上平面发展。借此引出《牲畜林》的延迟法想达到的效果是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到作者运用了“延迟法”以达到“轻”的效果,“轻”不是随随便便的“轻”。
三、探究文中“深思熟虑的轻”
1.引作者的理念,突出“轻”是经过“深思熟虑”。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关于轻的概念,我希望我已经说明,的确存在着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正如我们都知道也存在着轻举妄动的那种轻那样。实际上,经过严密思考的轻会使轻举妄动变得愚笨而沉重。(PPT)
2.合作探究结构上“深思熟虑的轻”。
让学生探究: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构上的“层层推进”?(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参考:
①牲畜角度。(动物把德国兵一步步引向死亡;大到小,价值越来越小,创造的价值反倒越来越大;反抗越来越强烈……)
②德国兵越来越弱,平静。(从凶神恶煞到想在野猫那儿获得安慰)
③请求越来越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感情递进。(唯一的财产——是“生命”就不该让它死,对生命的怜悯)
④朱阿的六次瞄准的心理及从犹豫到射击的过程。
3.领悟富有技巧性的“深思熟虑”目的是为了达到“轻”。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层层推进’的设计”,然后再引导他们往作者从小的教育熏陶(父母是植物学家,花两年时间整理《意大利童话》)及作者的创作理念(以“轻逸”的视角来抒写他对战争、对和平、对生命的理解)方面思考,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并总结:
以善良分化残酷
以幽默冲淡忧虑
以趣味消减严肃
以多变充实重复
以生机化解沉重
(可举《桥边的老人》以作区别:《桥》以善良控诉罪恶——重,《牲》以善良分化残酷——轻)
四、探究主题——是鸟儿一样的轻,还是羽毛一样的轻?
1.PPT:有人说,看完《牲畜林》后只有轻松的一笑,但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它好像没什么主题。
学生回答基本有两种:①正义必然战胜邪恶。②表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乐观精神。
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想法,可以联系近年来拍的电影《举起手来》,借助里面搞笑的情节设计与导演对鬼子与村人的不同处理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轻不应该轻重不分,抹杀历史,掩盖真实,它应该是有重量的轻。
2.引出作者的创作理念——“应该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
(1)教师引导:结尾为什么不让朱阿打死鬼子?朱阿打死鬼子更能体现出“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及“乐观精神”这些主题?
(学生活动)参考:真实性将减弱;喜剧效果减弱;寄托了卡尔维诺的某种理想——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化重为轻,与创作上的“轻”的理念不谋而合!
(2)借分析朱阿的形象感受“轻”,突出本故事真正的主角:牲畜。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朱阿时还可以鼓励他们联系德国兵的形象进行综合分析,让大家发现,不但反面人物“非人化”处理,连被大家称为英雄的正面人物朱阿也成了“小丑造型”(漫画效果),由此可让学生探究作者设计朱阿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参考:①增强喜剧效果;②穿针引线;③淡化人物,实为突出真正主角——牲畜们!
3.由牲畜与牲畜林的特点导出主题。
(学生活动)参考:
(1)主角牲畜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色彩丰富,自由,和乐,本能反抗等等。
(2)主角牲畜的活动地——牲畜林,是动物的避难所(解读“诺亚方舟”的象征意义:它是善良的人类的力量和希望),也动物的天堂乐园。
(3)将牲畜与牲畜林相联系,引出主题:“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人们对动物的善和树林中牲畜的生机活力,都显示出对战争的挪移与化解。正是这最本真的善与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则是杀死战争这一妖魔的基础。
4.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融合。
引导学生感受到,卡尔维诺写战争,并没有粉饰太平,抹杀生活的真实性,战争的严酷仍旧时不时透出来,如大扫荡,反复强调的唯一财产,牺牲的鸡,朱阿的发展也符合人物的正常规律等等。轻成羽毛随风摆,轻成小鸟能飞翔。而小鸟的轻则是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融合,作家的功夫是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轻松安逸的“文学真实”中来。
五、总结:深思熟虑的轻
PPT展示:轻是一种态度,而深思熟虑更是一种技巧。
师总结:《牲畜林》写得“轻”,但它是具有技巧的轻,同时也是有质感的轻。
轻是对沉重生活的一份善意、一份温存,而深思熟虑则是对艺术的一份审慎、一份责任。
如果说重的作品往往包含冷峻的幽默、入骨的苦情,卡尔维诺给人更多的是轻松的微笑与温暖的希望。
六、作业设计
1.考查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探究“延迟法”在这些作品中的运用情况及效果!
2.尝试用“深思熟虑的轻”来创作,或改编内容沉重的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深思熟虑
化重————为轻
(反战题材)
主题:最自然的生命力希望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技巧性很强,必须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技巧,所以“层层推进”上的挖掘非常重要,教参当中只提供了一小点简介,更多则需要教师的深入钻研与学生的集体智慧。对主题的探讨较为困难,学生脑中鲜明的阶级烙印很强,一提到战争,他们就会条件反射,认为是控拆战争,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等,所以这一环节更要教师动脑筋引导,还可以让学生思索外国小说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
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存在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作者的介绍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开始阶段的“批发处理”上,应联系其思想精华,紧扣其创作理念来优化课堂。每个“作者”都是一棵树,他们有的枝叶茂盛,一片苍翠;有的枝干虬曲,老而精神;有的直冲云霄,巍峨庄严;有的柔条细枝,委婉可人……但不管树态如何,从一颗种子而成长为树必经过了日晒雨淋的苦痛,必遭受了风霜严寒的威迫,必忍耐了黑暗无依的孤独,也必酝酿了智慧深邃的树心——一棵常人无可取代的独一无二的树心,它是非常宝贵的。作为教师,只是割取教参中的点滴介绍与他人教案课件中的零星智慧,根本无法触及“作者”的树心。教师以“无心”来介绍,学生又怎会“有心”收藏?所以,作为教师,一定先得在自己心中种好“作者”这颗树,且帮助学生看到这颗树,并努力引导学生也能在心中有生根发芽之举。笔者以作者的理念和原话将课堂、文本、学生实现联系,也是对传统课堂“作者缺席”的一点质疑与挑战。
3.外国小说必定要有适当的朗读,但更多应该是探究。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有“隐退”的淡然达观,多让学生“入世”(进入文本的世界),多让学生自己思索并合作探究,教师只能引导,不能包办。但这也不代表教师的“无为”,教师“有为”在课前,教师的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人指学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