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54

[ 杨建国 文选 ]   

充分开掘语文课本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杨建国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课本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语文课本中潜藏着大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善待自己,敬畏生命
  如今的中学生普遍表现出“三个有余、三个不够”的特点:浪漫有余理性不够、享受有余付出不够、尝试有余落实不够。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善于幻想,大胆尝试,富于创新,但是,承挫能力差,意志薄弱,兴趣广泛但不专一,勇于尝试但不专注,轻言放弃,易于放弃。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潜存着大量的关于善待自己、敬畏生命方面的教育资源。比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初登诗坛,就文采斐然,但是,他性格孤僻、性情淡然、漠视生命,最后在河北省的山海关卧轨自杀,匆匆了却了年轻的生命,既给海子家人造成了巨大的悲痛,也给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可见,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善待自己,珍爱生命,本身就是崇高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这样的例子还有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在惊世之作《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几无杰作,举世瞩目的他因此抑郁寡欢,思想负担异常沉重,精神几近崩溃,再加上他恰逢当时日本的文学危机,川端康成终于不堪生命的重负,也如日本明治以来不少作家一样选择了主动结束生命的不理智做法。尽管关于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他与其他明治时代的作家一样不珍视生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反,《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最初残废了双腿的几年里同样苦闷、彷徨、忧郁,甚至同样漠视生命,但是,当他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古老、荒芜但绝不颓废的偌大地坛里时,他真正参透了古老的地坛之所以几百年如一日地坚持在那里就是因为她从不轻言放弃,也始终从未放弃过,他参透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就连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都能够珍惜生命,我们一个个如花似玉、身强体健的中学生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漠视生命呢?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二、正视挫折,坚忍坚韧,自立自强
  当代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在家里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社会上更是备受重视与呵护,再加上我们的教育向人性化转型而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强调肯定、鼓励与表扬,强调赏识教育,这就给当代的中学生心理偏差提供了温床。当代中学生思想敏感、情感脆弱、意志薄弱,不能够正视挫折,缺乏坚忍、坚韧和坚毅,渴望独立但自立自强精神不足。语文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中就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例如:
  《勾践灭吴》——公元前494年的吴越之战,越国大败,兵力不足5000人的越王勾践被迫栖守在会稽山上,但是,勾践正视现实,直面失败,勇敢地面对挫折,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的忍辱负重和精心的准备,终于报仇雪耻。
  《报任安书》——作为男子汉,司马迁身遭宫刑,可谓受尽奇耻大辱,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轻言放弃——放弃他的追求,放弃他的理想,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忍辱负重,坚忍坚韧,笔耕不辍,自强不息,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列传》——满怀忠心与赤诚的屈原,才华横溢,忠君爱国,但是因奸佞小人谗言屡遭排挤,以致屡被流放,但是,赤子屈原并不气馁并不放弃,而是坚忍坚毅,矢志不渝,拳拳爱国情,感天动地。
  《〈名人传〉序》——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经过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无数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这个“自助”首先就是坚强、坚忍、坚韧。与贝多芬比起来,无论我们生活中遭遇多么大的不幸,我们都是幸运的、幸福的。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更没有理由沮丧、沉沦。
  三、乐观自信,开朗豁达,激情四溢
  当代中学生思想敏感,但是,大多时候却思想不成熟。时代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教育使他们似乎无所不知,可是,客观上,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不起意外的打击,因而抗挫折能力差,同时又容易抑郁、沮丧或是失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充分利用好教材,积极引领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使他们乐观自信、开朗豁达、激情四溢,这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教材中这方面的资源有:
  《将进酒》——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这与当代中学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是相仿佛的。在李白的眼中,那个时代是那样的美好、可爱。因此,他始终乐观自信,始终激情四溢,性格开朗豁达。即便是遭遇坎坷、挫折,李白也能乐观自信,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这种自信与豁达使官场上磕磕绊绊的李白在诗坛上收获多多。李白的乐观自信、开朗豁达、清新飘逸、豪放豪迈堪称当代人学习的楷模,尤其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
  《归园田居》——正直、坦率的陶渊明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能与污浊的官场沆瀣一气,于是,他就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你瞧,在大自然中,在他那理想的田园里,他是多么乐观、豁达!尽管生活俭朴,尽管劳作繁重,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这里有辛勤劳作的乐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虽然忙碌但也有“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快乐。陶渊明虽然政绩平平,或者说无可提及,但是,他的确是一个精神的领袖,一个信守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著者,而这一切靠的就是乐观自信、开朗豁达和他的四溢的激情。
  《胡同文化》——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北京人那种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易于满足的乐观,从某种程度说是要不得的。尽管这种乐观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生活背景造成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对当代中学生来说,一定是必须提起注意的。我们积极提倡面对坎坷、挫折乐观自信,面对痛苦、失意豁达开朗,但绝不是丧失原则地蒙蔽自己,或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
  《陈奂生上城》——改革开放政策激活了城镇市场,农民陈奂生也便进城做起油绳生意了。在旅馆里,陈奂生的一系列表现则是农民狭隘甚至是自私的表现。这不是乐观自信,而是心胸狭隘、自私愚昧的表现。这也正是小说要启发我们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使农民富裕起来了,但是,农民的精神境界该如何提高呢?

充分开掘语文课本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