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素质化的教学模式。当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研究性学习这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学力发展的重要功能,在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显示了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阅读教学 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在大部分省、市和地区推广使用,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鲜明地表达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材的革命,必将带来教学方法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我们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提供了契机。在广西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之际,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专门的课题研究,获取了不少的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勾勒,探索新教材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同时,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他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另外,布鲁纳强调内在的动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力,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使学生有一种寻求才能的内驱力,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
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在奥苏泊尔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他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是: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他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要弘扬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和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语文阅读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又为此打下了基础。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人文基础。
三、研究目的
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人才。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扫“填鸭式”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2.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阅读学习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在过程中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这时,学生才真正处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
四、课堂教学实践
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组合有两种基本形式——单篇和单元。
1.单篇课文
单篇阅读课文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涉及不同文体的课文,如诗歌《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为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的诗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别康桥》以其美丽的意境,将艺术美和诗意美巧妙、自然地融到了一起,让人阅读后内心与作者达到了共鸣,在领略美景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通过对徐志摩的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这位著名的青年诗人和作家,因此“徐志摩其人其诗”也自然成了本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又如戏剧《三块钱国币》,为独幕剧,矛盾冲突全由人物的语言来展现,因此“戏剧语言的魅力”便成了这篇文章研究的课题。再如杂文《咬文嚼字》,可以设定学习课题“我看《咬文嚼字》”,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明示作者的观点、态度,读懂课文。这种基于读懂本篇课文的学习,可作必做课题。还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相关“咬文嚼字”的事例,设立“平时学习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等学习课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作更高层面的阅读研究。这种学习课题,可作为选做课题。
2.单元课题
以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单元组合的形式有多种。
(1)以教材本身的课文单元为单元。比如学习第一册第一单元。研究课题是:如何“鉴赏现当代诗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单元教学的重点完全吻合。单元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整个单元,抓住主干,删除旁支,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自学习惯。
(2)以课文重组的形式组合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单元。这种重组是课本内的不同单元的课文为了某种需要而形成的组合,组合的新单元一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莫泊桑《项链》、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曹禺《雷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等的组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种单元组合,我们确立了“解读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中的现实意义”学习课题,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文和课外文选组合单元。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与《水浒传》的其他篇目及《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组合,完成“古典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的课题研究。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空间,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变得高效。
(4)高考模块复习课题。把文言文应考复习作为专项课题研究,设立课题为“我做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得与失”。让学生通过做近四年来语文高考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集思广益,形成一套本校特色的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五、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成果
1.教师深入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在传统教学领域里吹进一缕“清风”
通过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它所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它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其学习形式是个人或小组合作(更多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学习方式,彻底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记”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感受到了这一全新的方式给他们带来的诸多益处(兴趣、信心、动手能力、方法、思想及社会责任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