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48

[ 吕松和 文选 ]   

浅谈影响初中生语文听话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 吕松和

  【摘 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听话能力的训练往往被放在遗忘的角落。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从六个方面着手:首先,改革语文教育体制,拨正语文命题导向;其次,树立正确教学观念,摆正听说读写位置;第三,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高学生听话能力;第四,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听力兴趣;第五,教者主动适应新形势,组织编写听力教材;第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听话技巧。
  【关键词】教育体制 教学观念 听话能力 听力兴趣 听话技巧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而信息的获取或输出,无非是通过听说读写。读写凭借有形的文字符号,听说靠口头语言,二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同等重要,而且通过听说的方式获取或输出信息,还有着直接、快捷的特点。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谁有着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谁就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谁就拥有优越的先决条件。而口头语言的表达,除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之外,还取决于自己听话能力的高低。据心理学研究,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量分别是:45%、30%、16%、9%,由此足见听话能力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占有的分量。因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听话能力必须着力培养与训练。
  然而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最受重视的往往是阅读和写作,听话能力的训练往往被放在遗忘的角落,甚至听话的活动也几乎没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内容;听只是在讲解、回答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教学现状的相关调查也表明,尽管学生每堂课都在“听”,但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有意识的、专门的训练,听课的效果并不好。现今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听力普遍很差,上课不能及时抓住教师讲话的要点,不能根据教师的语音、语调及非言语行为推测话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直接影响听课效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影响初中生语文听话能力的因素
  首先,语文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仅是一种升学教育,长期以来,一份白纸黑字的试卷,被当作评判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唯一工具。中考语文命题基本上是读和写,至今少有语文听力的直接测试,这迫使语文教师不得不“跟着感觉走”,受考试命题“这只无形的手”左右,因而囿于狭隘的功利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冷落了“听”,“听”只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本身似乎没有独立的教学地位。因而在不检验听话能力的考试模式下,完整意义上的语文听力教学几近消亡。这是命题导向、教育体制的问题,并非仅是教师个人能力所致。
  其次,教师教育观念仍然存在误区。传统的教育观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读和写几乎成了万能的钥匙。这种认识,盲目地延续了中国数千年前儒家教育的思想观点,却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再者,不少人认为,听力的主要作用是听清、听懂,文字理解上没有障碍,而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就必须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辅导书的阅读,没必要进行专门的听力训练。因此,他们对听力培养的认识长期存在肤浅、偏颇的倾向。
  第三,学生基础知识影响听力水平。听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语言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一个学生的听力不好,往往是基础薄弱的缘故。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音语调不准确。语音语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始末,语音语调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听的能力。(2)识字量不够。如果听者识字量太少,势必造成听力材料中生字生词过多,从而影响其听力理解。听者在听到生字生词时往往会中断听的思路,把精力集中在回忆、搜索生字生词的意义上,而置后面的内容于不顾,结果影响对整个句子或语篇的正确理解。(3)语法不过关。初中阶段的语法知识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如果不牢固掌握,灵活判断,合理联系,势必造成信息输入的障碍。加之初中语法教学的荒漠,使得浅显的语法知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深不可测。
  第四,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心理因素对听力的影响。听力包括对接收、理解的语言信号进行准确合理反馈的过程,学生是否真正听懂也只有靠反馈的正确与否来检验。影响学生听力反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不良的听的习惯是影响学生听力反馈的一个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1)不肯作为。有不少学生在听力训练时只顾闭着眼睛听,却不知用手中的笔对众多的复杂的听力材料作简要的勾画摘录,等到进行听力反馈时,大脑只留下似是而非的一片,反馈自然难以准确有效了。(2)全盘吸收。还有一些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总是不肯放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给予同等的注意,唯恐漏掉一点信息,结果却适得其反。听力反馈时会猛然发现大量的听力材料并未储存在大脑中,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馈。事实上人脑对外界信息的记忆是有限度的,想完完全全地记住所有信息,非但不可能,反而会影响到对听力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信息的记忆、理解和反馈。(3)过度焦虑。有的学生一听说要进行听力训练,就会条件反射地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这种过重的心理负担,无形中就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设置了一道障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听音时的情感因素与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或焦虑的状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致使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在理解上也大打折扣。
  第五,语文教材尚未满足听力教学的需要。我国的语文读写教材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早就有识字课本和文选,近些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相继出现了十几套。然而迄今为止,听力训练教材还为数极少,笔者只是听说一本许长庵主编的《初中语文听力知识与训练》,从而造成施教者无本可依、无轨可循,受教育者无努力目标、无检测标准的状况。而必要的教材,是听力教学正常开展的条件之一。不可否认,简单的口述和一般的录音设备,也能够达到听力训练的效果,但是,由于听力训练是一项独立的教育内容,需要完备的多样的教育素材。就像阅读教材要尽可能丰富一样,简单的手段难以达到听力训练的最佳效果,也容易使教师淡化听力教育的积极性,或产生教学的惰性和导致对听力教学形成肤浅的认识。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听力教学处于危急时刻,也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所以当前语文教学应当摆正听话教学的位置,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话技能,使之成为全面的语文人才。
  二、提升初中生语文听话能力的对策
  首先,改革语文教育体制,拨正语文命题导向。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命题一直是只有读写没有听说,这与语文能力的实际构成和考试的检测目的是相违背的。既然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部分组成,既然考试是检测一个人的全部语文能力,那么很显然听和说的检测就应自然地涵盖在语文试题之中。因此,我们认为,各级各类语文考试应尽快增加听和说的检测试题,最起码要先将“听力”列入笔试试卷中,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就像现在英语考试试题一样,依据年级和水平不同,第一题要先听写、听析或听辨。只有在这种命题的导向下,广大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起“听”的教学训练来。
  其次,树立正确教学观念,摆正听说读写位置。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认识到看书说书其实就是听他人的话——用眼睛从书面上听他人的话,作文其实就是说自己的话——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读和听是同一回事,写和说是同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顾读和写。认清了这一点,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对学生真有益处。”可见,听说和读写是同等重要的,听说读写应并重,且听说是读写的前提和基础,听又是说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培养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尽管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教师应认识到听力的重要作用并将之告诉学生,尽量做到听说读写并重。要知道,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训练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

浅谈影响初中生语文听话能力的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