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83

  

倾听语文中的音乐

◇ 葛翔中 盛 丽

  【摘 要】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本身的音韵节奏声情,还是在情感抒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起伏顿挫,古典诗文都具有一种音乐美的特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再为学生“分析出”情感,“板书出”语言技巧,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倾听”语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将语文的古诗文学习融于自己的审美体验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真正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
  【关键词】古典诗文 语言 情感 音乐性 审美体验
  
  如果说,语文意味着一种美,那么,我想说,古典诗文是语文中最优美的景、最浪漫的歌!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文学中的景,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和吟唱:语言的音乐,情感的歌!
  一、来自于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其唇齿间的抑扬顿挫所体现出的音乐性是如此鲜明而具有特色。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载体,更凸显出这一特点!
  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后世种种文学体裁,如词、曲、散文等等归根溯源都源于诗!所以我想以诗歌为例,来探讨来自于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国度里,音乐和诗歌本就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诗歌,原本就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与音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先秦到两汉期间,绝大多数诗歌是要和乐演唱的。我们都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这个分法恰恰是凭据音乐来分的。及至唐代、宋代的俗乐都是要配以诗词而唱的。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经提出了诗歌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徐志摩尤重音乐美。他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然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往往更重视诗歌绘画性的特点,而对诗歌的另一种特性——音乐性,则简要谈之,甚至忽略过去。
  中学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多数教师对诗歌的韵律往往视而不见,即使偶有顾及,大多是笼而统之的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或用韵得当等,这样的空话、套话完全适用于任何一首有韵的诗歌,至于落实到具体的一首诗歌,其文字的声音和情感、意义有什么关系,往往语焉不详。这样的分析讲解显然是空洞抽象的,学生对诗歌音乐性既不知其然也不知所以然,也是可以预见的。
  我们要学习诗歌语言,不只是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论,语言理论要涉及但不可涉及太多,否则会超出学生的领悟力,反使他们觉得艰涩难懂,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诗文语言的丰沛的美。
  古人写诗讲究“随情选韵,因情定声”。在中学时代,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语言知识,讲授一些诗歌平仄押韵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平仄、音律以及声情等,感受汉语语音和情感的联系。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渭城”要读长,“朝雨”要读短促,“浥”、“更”、“无”要读成重音,突出诗的内在情感。“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语调上应作如下处理: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读降调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缓慢,语尾音节低沉且拖长,以表现诗人对友人临别依依、眷恋不舍的情感。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交错对应,以起到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这首诗因其便于吟唱,表留恋送别之情,后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
  再比如讲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理解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情,而这恰与词人选择的“i”韵入声调密切相关。因为“i”为高元音,开口度小,发音低沉压抑,而入声调发音短促,欲说还休,适宜表现急切、抑郁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之风,被总结为“沉郁顿挫”,这指的不仅是他语言的特点,更是其声情方面的特色。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鉴赏动词的妙处以外,诗的用韵更是不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该诗开篇用“号、茅、郊、梢、坳”发音响亮的平声ɑo韵描绘狂风肆虐、横扫一切的景象,以“声”写势。接下来换成“力、贼、得、息、色、黑、铁、裂、绝、彻”短促的开口度小的入声调叹息、感叹个人命运遭际。结尾两次换韵,先是用语气平和的平声调抒发诗人经世济民、忧乐天下的理想抱负,最后以入声韵收篇,表达对天下寒士命运的真挚关切。其贯穿诗歌末尾的声腔气韵,让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犹如一首豪壮的悲歌,唱出诗人的忧天下之感怀和济天下之抱负。倘若离开对该诗用韵的分析,我们就很难具体感受沉郁顿挫的老杜诗风。
  所以,在古典诗文的教学中,我们如果缺少对语言的分析,就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诗歌的质感,那么情感的理解犹如空中楼阁,飘飘然难以捉摸。
  重视诗歌的语言教学,实际上是现今语文课程目标所主张的积累与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更加圆融在一起,改变以往的诗词情感教学和语言知识教学脱轨的现象。
  来自于语言的音乐美,实际上也是一种汉语的语言特色,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汉语的责任,所以一定要重视它。
  二、来自于情感的音乐
  汉语的美,美在它的音节和韵律,但“无语则无文”,“无文则无所谓语”,“语文”这个概念本身就融合了二者。那汉语言组建的诗文本身就是也体现着美——内容的美、情感的美,它们犹可以音乐比况之!
  这里,我更想重点谈谈来自于情感的音乐美。
  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诗文的情感内容,会不会是一种更直接更贴合文本本身特点而更具有感染力的解读方式呢?
  语言分析和意象理解的最终目标,是把握诗文的情感!画面的转换,伴随着的情感的变化,其实也构成了一种美——乐曲的美。节奏起伏顿挫的情感难道不也是一首回味隽永的乐曲吗?
  这里以另一种重要的古典文学体裁——散文为例。有些抒情散文也带有诗歌押韵的特点,如骈文、赋文等,简直就是诗歌体裁的一种拓展!后来的很多游记以及抒情叙事散文也讲究平仄换韵和节奏。
  散文的篇幅较长一些,所以我以为古典散文的内容情感更加体现出一种音乐性。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选录了两篇古典散文,一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两篇同是被贬后的寄情山水之作,但风格截然不同。如果说诗歌是一支优美感人的独奏,那么散文就是一曲合声!我们将这两篇文章相比较后会发现:它们一首是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一首是轻灵梦幻的轻音乐。
  将《岳阳楼记》比作交响乐的原因正是范仲淹的感情同时兼有忧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犹如交响乐的主旋律一般!
  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由点到面地铺展开,音乐不温不火地展开它开阔壮美的基调。“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便似一种余音,引领着后面的乐章!
  第三段描述了风雨的晦暗,这是文章中最为低沉的部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其冷色调的景致所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略带不平的情绪,然一句“登斯楼矣,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则迸发出一种忧心和愤懑,“然”和“矣”字像是一阵长长的叹息声。本段四字句,多押入声韵,显得急促有力,而这两个虚词恰当地缓和了情绪,让音乐舒缓下来,并过渡到下一段的“抒怀”。令人读来听来,并不觉突兀。
  风雨过后,是一片祥和与空明。接下来展现出迥异于先前的景色:有沙鸥、有锦鳞、有芷草兰花、有皓月长烟……这是一曲温暖明净、欢愉平和的音乐。“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里是本段喜悦情绪的高潮,并以此作结!

倾听语文中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