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80

[ 李丹阳 文选 ]   

为古典诗歌阅读架桥

◇ 李丹阳

  【摘 要】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古典诗歌 阅读鉴赏 创设情境 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高中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领略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风采,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许多诗歌读起来挺有味道的,可讲起来反而没味道了。因此,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架设一座通向古典诗歌艺术殿堂的桥梁,那就是“创设情境”、“领会意境”。那么,怎样来架这座“桥”呢?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一座通向古典诗歌艺术殿堂的桥梁
  1.针对诗歌特点,选好切入点。教师要针对诗歌的特点、学生的特点选择好切入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材料储备”建好自己的工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构建一幅立体画面。很多古诗其实就是一幅画、一段故事、一首心曲。如果教师能够调动自己的积累,运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语言,饱含感情的声音,把这幅画“画”出来,把这段故事“讲”出来,把这首心曲“唱”出来,学生是否就可以跨越时空,走到作者身边去聆听他的心声呢?例如,在讲授柳永《雨霖铃》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构建一幅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深秋的傍晚,送别的长亭边,苍茫的暮色里,凄凄的冷雨后,眼前是待发的船只,耳畔是凄切的寒蝉,即将离别的恋人执手相看,泪眼朦胧,心有千言,却无一语,面对舟子的声声催促,怎忍心分别,又怎舍得分别。”学生在这样一幅画面里,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诗中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领会分析诗人的心情及诗中蕴含的情感就显得轻轻松松。
  2.激发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教师在建好自己的工程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好学生的工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相似感情积累。古典诗歌虽然距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诗中很多情感却是和现代人相通的。古诗中的许多主题,比如爱国的、送别的、写景的等等,学生也有许多相近的情感体验。因此,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其旧有的赏美景、送朋友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也完全可以缩短他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比如,上面提到的《雨霖铃》,教师在“绘画”的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送别”方面的感情积累来完成“桥梁”的建设。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诗歌本身及作者的经历中与学生情感经历的交叉点,并巧妙地设计、引导想象,帮助他们打开心灵、情感中的那扇虚掩的门。
  3.借助辅助材料,让这座桥梁更美。教师还要借助各种辅助“材料”让这座桥梁变得更美,利用多媒体手段把诗句幻化成融声音、画面、感情于一体的一个生命,让她自然地感染学生。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及李清照的《一剪梅》,本身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当学生还不了解这两首词的时候,也许他已听过或唱过。《月满西楼》中那古朴的画面、饱含情感的歌声“讲”出了《一剪梅》所有的韵味,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点拨有关李清照及《一剪梅》的内容,引导学生鉴赏、理解这首词,之后再让学生来听这首歌。这时,在学生的心中,词不再是第一次读的那首“平面”的词了,歌曲也不再是第一次听的那首“简单”的歌曲了,他们将会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体验,甚至会完全地走近李清照,走进《一剪梅》,去真正领略诗歌所带给他们的艺术享受。
  二、巧用各种形式,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1.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对诗的形象的深层次的理解、感悟。意象,即诗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于物、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而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凝聚、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要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意象入手,分析诗中所绘的景、所叙的事是什么,然后在脑海里形成那些景和事所展示的画面,再据此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流露。《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所绘之景:寒风凛冽,冰雪封地,一枝红梅却傲雪怒放了。一派银装素裹之中,有那么一点娇艳的鲜红。这样一来,此句不仅描绘了梅的形态美,梅花的孤傲品格也跃然纸上,而作者的品格和情操也隐寓其中了。《雨霖铃》中,景、事、情的融合,更是浑然一体。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2.品味语言,推敲诗歌意旨。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诗歌的语言更为精练、含蓄,语言容量更大。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是说要通过语言的媒介,去获得对形象、对意旨的具体感受和经验。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用语特点。精练,即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在即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态。他们该有多少离别话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那种依恋、那种悲苦是难以言说的。因而只能是四手相执,泪眼相对,情郁于中,却语哽咽喉。《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字面看似对桥边红药发问:你年复一年为谁而生?为谁开放?实则暗示金兵入侵,战火过后,曾经人烟稠密、市井繁荣、歌舞升平的扬州已变得一片萧条冷落。一切都显得那么冷清孤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桥边的红药也无人欣赏,任其自生自灭。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憎恶,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不满已不言自明了。
  总而言之,教师在面对古典诗歌时,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领会一种意境。学生与诗歌是面对面的两个独立世界,而创设情境、领会意境,就是这两个世界的桥梁。诚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挖掘诗歌中建桥的最佳点,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还要做好向导工作,并且能同学生一同走入情境中去,这样,古典诗歌才能活过来,学生才能感觉其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所具有的丰富的感情及灿烂的生命。
  ★作者单位: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中心校。

为古典诗歌阅读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