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205

  

让“垃圾”变为“养料”

◇ 张 娟

  【摘 要】当代文学屡遭炮轰,多个有影响的人竟然用“垃圾”一词来形容当代文学。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当代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当代文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关键词】当代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 垃圾 养料
  
  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炮轰中国文学是垃圾。2007年7月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文坛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这个被誉为中国文化批评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居然抛弃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包装灿烂的词汇,也从众地选择了“垃圾”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文坛。
  不知道这些人是真心的还是想炒作,总之这些话听了让人不舒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不禁有点疑惑,难道我们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将自己吞进肚子的“垃圾”再吐出来给学生吗?想到这就有点反胃。诚然,当代文坛新闻不断,什么中国作家富豪榜郭敬明成为首富;80后作家张悦然、郭敬明、蒋峰、李傻傻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感觉是文坛也不再是那么的“文化气”十足了,好像多了些“铜臭气”、“痞子气”。而真正关心和阅读当代文学的语文教师,不难看到在新世纪当代文学已经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大部分作家还是心存神圣,大胆地探索着,辛勤地创作着,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继续谱写着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新篇章。当代文学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选材的优良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保持着与社会时代同步发展,吸收着反映当下生活的当代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指出:教材内容要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精神”自然意味着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反映在内容上,就“要树立现代意识,更多地把眼光朝向当前,……以更鲜明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脉搏,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和新鲜气息”,“语文教材要确立历史名篇和当代作品的比例,以保证让适当数量的时文入选”。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指出:“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关于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新课标不再推荐具体书目,给予了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因为学生生长的环境充斥着太多的物质、功利、暴力、色情、虚幻。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更容易走向极端,好的一切都好,差的一切都差。如果教师能走近学生,与他们一起研读好的文学作品,并适时加以点拨启发,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当代文学瑕瑜互见的现象,我们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不能去做昏蛋、废物和孱头。我们应该变“垃圾”为养料,使学生能从当代文学中受益。怎样“拿来”呢?
  一、自己先读。阅读对读书人是一种莫名的滋养,使你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我们要注意这个“今”字。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对中外名著经典好好研读,也应该关注一下畅销书排行榜,自己选几本书。那些“裸诵”、“乞讨”、“梨花体”等花边新闻,那些“欲望写作”和“身体写作”我们也得适当了解,不然当学生侃侃而谈时,我们竟不知所云。比如学生很喜欢郭敬明。笔者也去读,结果发现他的文笔真不错,特别是《梦里花落知多少》文字很凄美。可一读到《幻城》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于是闲暇时与学生探讨,结果他们也有同感,且觉得我这个老师较贴心。这样你与学生交流了,你受益,学生也受益,何乐而不为?
  二、介绍好作品让学生去读。有人说只会开必读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为了不担此恶名,笔者只是给学生推荐了一些书,而且前提是自己已读完,比较适合他们阅读。我鼓励学生去读《小说月报》与《收获》,因为这两种杂志上刊登的文章都是比较有层次的能反映当代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师生读完之后互相交流感受,并写出读后感共同分享。特别是近来比较流行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王蒙的《庄子的享受》,我读完后感觉不错,就把这些推荐给了学生。
  三、给材料让学生去评价一些文化现象。路遥好友在网上透露了路遥家人患重病无钱医治的消息,网友自发为路遥家人捐款。随后,陕西省作协联合某报发起救助路遥家人活动,得到全国热心读者支持。陕西省榆林市委得到此消息后,出台三项措施,一举解决了路遥家人的困难,为救助路遥家人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路遥也再次让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为人们创作精神财富的作家,很多人也明白,作家过得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好。路遥的15周年祭日,除了文艺界人士的祭奠活动,一群大学生走上街头,以路遥的名义为纯文学呐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虹在“五十知天命”时突然从自家所在的世纪城小区10楼跳下,现场留下的遗书表示要把所有藏书捐赠给文学院。余虹的死让我想到了王国维、海子。他们都是自杀,都是为了文学的坚守,纯文学已经被时代的喧嚣淹没了。针对这两则新闻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文学死了吗?》。
  四、介绍文学常识和文化动态。如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大奖之一,专门褒奖和鼓励我国优秀长篇小说作家作品。该奖项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每4年评选一次,迄今为止已评出六届。累计评出29部长篇小说。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修订本)、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熊召政的《张居正》、张洁的《无字》等作品先后获此殊荣。其中陈忠实的《白鹿原》,入选了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大学必读文学书目。张洁和贾平凹是至今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鲁迅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的文学奖项。它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先生命名,为鼓励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而设立的。它与茅盾文学奖,共同构成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该奖项于1997年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评出三届。短篇小说,如刘庆邦《鞋》、迟子建《清水洗尘》、温亚军《驮水的日子》等,中篇小说,如叶广芩《梦也何曾到谢桥》、毕飞宇《玉米》、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的时代,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胃口。新媒体的繁荣和占领,让每一个当代人学会了以最经济、最快捷的方式获取知识资讯与休闲甜点,几乎每一个人都担心自己落伍于这个时代,争先恐后地进行文化“暴饮暴食”:电影、偶像剧、舞台话剧、流行曲艺、上榜歌曲、网络日志、创意彩铃……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当代文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变“垃圾”为养料,滋润学生心灵。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

让“垃圾”变为“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