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4期 ID: 137179

[ 刘绍芬 文选 ]   

并列式议论文怎样构思更快速

◇ 刘绍芬

  【摘 要】从并列式议论文段首或段尾的总括句的表述形式来看,这种结构式的议论文应该是比较好写的,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段首事件统领法、段首观点统领法两种方法可以使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构思出一篇较符合规范的并列式议论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并列式 快速构思
  
  并列式议论文是指从2~3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共同论述同一个话题或中心观点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议论文往往在段首或段尾用一个句子高度概括本段的观点或中心事件。因此这种文章形式结构整齐,观点鲜明,眉目清晰,一目了然,深得高考评卷老师的青睐。在高考评卷中,只要并列式的议论文切合题意,有一定的分析,书写清晰,一般都会得到较高的分数。
  从并列式议论文段首或段尾的总括句的表述形式来看,这种结构式的议论文应该是比较好写的,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笔者2009年参加了高考作文评卷,在对近18万份作文的统计中,仅有大概200多份试卷是采用并列式来写作的。为何看起来容易写作的形式在考试中却那么少?主要原因是构思方法上的问题。这里介绍两种方法,希望能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构思出一篇较符合规范的并列式议论文。
  一、段首事件统领法
  依据话题或中心观点,先联想3~8个相关事例,然后从不同角度或侧面筛选出3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尔后依据话题或中心论点分别用一个句子高度概括这3个材料的中心事件,作为总括句置于段首,然后再分别概述这3个例子,并在段尾分析、揭示原因,使每段成为总分总的关系,最后把3个段落连结起来,就构成了并列式议论文的主体部分,然后再按通常顺序从开头写起,注意好中间的过渡即可。其基本过程是:原材料——话题或中心论点——联想新材料——分类筛选——概括中心事件——连成主体部分——开头、结尾、过渡——成为并列式议论文。
  下面以一篇优秀作文为例进行讲析。
  宽容——让明月高照
  宽容,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两个烫金的字,这更是全世界的上空那轮皎洁的明月。
  那位曾因偷东西的外公因菜园主人的宽容而改过自新,成为邻里众口交誉之人,这让我想起那句古训:“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给人一轮明月,点亮他人黯淡的人生,沐浴在宽容的博大爱河中的人必会还一轮明月。明月高照,照亮全世界宽阔的天空,照亮了什么是宽容?
  宽容是那慈祥的僧人把温暖的衣服裹上那贼寒冷瑟缩的身体。那人溜进寺院想偷走想要的东西,不料却被发现。他惊慌、羞愧,等待着数落、制裁……然而他等到的不是乌云,而是一轮清澈的明月!“天冷,把它披上吧!”僧人的嘴角是宽容的微笑,他将一件衣服披在贼的肩上,就如将温暖的明月光裹上那贼寒冷瑟缩的身体,一轮明月送给了贼。僧人等到了翌日清晨,打开门扉,那件衣服整齐地叠着安静地候在门口,如一轮明月,一轮被返还的明月。嗅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清新的馨香。
  宽容是仁慈的牧师连一对烛台也送给了屡犯不改的冉阿让。曾记否,生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冉阿让,曾因偷面包而下狱,并且释放后仍不思悔改。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位勇敢无私的冉阿让呢?是那位牧师,是那位以宽容为准则的牧师!短暂的一夜,面对着差点偷走他美满自足生活的冉阿让,牧师将一对烛台举起:“连带这对烛台,我也送给你!”泪水,从冉阿让的眼中涌出,映着那对烛台上微弱的光,将冉阿让的心灵洗涤。烛台上明月一般温柔的光啊,载着牧师的仁爱,照亮了冉阿让光明伟大的未来。看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慈爱的脸庞。
  宽容是一代明君唐太宗屡次原谅当庭数落自己的谏臣。大堂盛世,贞观之治,太宗垂拱而治,天下太平。“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宽容了一个李建成的谋士,一个曾对抗他的敌人,一个多次当庭反驳他数落他的谏臣,一个魏征,送一轮明月给魏征,送一轮明月给天下,于是魏征归心,天下归心,明月高照在大唐盛世,铭记在千古的丰碑上,一直照到今。听到了吗?那是宽容的柔和之风。
  宽容是大海容纳了众多的细流而成其大,是泰山容纳了无数的细石而成其高,是森林容纳了弯直不一的树木而成其广。
  宽容,就是敞开胸怀去容纳;就是照亮全世界的明月,清新皎洁的明月,博大仁爱的明月,温柔丰满的明月!继承这一传统美德,宽容,让我们携手,共同托起一轮明月,高照在天空,照亮全世界。
  下面还原作者的构思过程:
  1.阅读材料,拟出话题:宽容。
  2.依据话题,联想有关材料:(1)无聊之徒送垃圾给邻居作生日礼物,邻居以鲜花送还。(2)诸葛亮笑对关张的冷嘲热讽。(3)曹操烧掉下属写给投袁的信件。(4)负荆请罪。(5)六尺巷美说。(6)老师鼓励画自己肖像的学生把画画得更像些。(7)仁义胡同的佳话。(8)林肯将政敌引进议院。(9)大海容纳细流,高山容纳细石。
  3.以从不同角度或意义上的递进为原则对以上材料进行分类,筛选出3个有代表性的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分别用一句话高度概括这3个材料的中心事件并置于句首作为段首总括句,再依据话题或论点分别概述这3个材料,并在各段尾分析,使这3个材料各自成为总分总的段落,最后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就可按一般的写作顺序写作全文即可。由此可见,以上方法是构思并列式议论文较易操作的方法。
  那么,段首总括句的概括原则是什么呢?应为:
  (1)围绕“谁干什么”公式——中心事件一目了然。
  (2)各段首句力求格式一致,也可加上些修饰语——音节协调,有音韵美,形象生动。
  (3)可采用“是”字句(如:“爱,用心传递,是德兰修女与艾滋病人一次真诚的紧紧的握手。”)或其他较整齐的主谓陈述句(如:“为了和谐,蔺相如‘引车避匿’,终成一段佳话。”)。句子表述的基本格式为“话题+是+谁干什么”、“话题+谁干什么”或其他相对整齐的主谓格式等。
  二、段首观点统领法
  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的各个步骤基本一致,只是概括3个代表性材料的不是中心事件而是作者的观点而已。
  那么,观点与事件的区别是什么?
  事件是事,其要素包含有人、行为(事件本身),即“人做某事”(也是表述形式),是特殊的个体,是对话题或观点的具体形象的表现。如:有责任心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事件概括,“有责任心”,不仅仅表现在大禹治水之上,还有其他的事;也不仅仅表现在大禹一人身上,还有其他的人,大禹只是其中的一个个体而已。
  观点是看法、态度,是人对某种现象或某件事的肯定或否定,即“人应该怎样”或“人要怎样”(也是表述形式),是普遍性,带有类别的特征。如:有责任心就应时时为人民谋福利、想取得成功就要持之以恒、要达到目的就要冷静处理。这是观点概括,“为民谋福利”、“持之以恒”、“冷静处理”并非特指某事,而是指普遍上都应这样处理、这样去做,是一种类别,而非个别人如何,即个体如何。
  下面举一个相对完整的例子: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使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构思出一篇较符合规范的并列式议论文。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对材料(论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文章才能有理有据,才更令人信服。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第四中学。

并列式议论文怎样构思更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