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教子经”
胡适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的儿子》一文中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放高利债”的债主,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祖望在苏州读中学,胡适有一封家书给他,对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表示很难过,但是又说:“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的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觉得用功的必要。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即使对体弱多病的小儿子,也要他离开上海的母亲到昆明西南联大去读书。由此可见,胡适的“教子经”中最突出的,一是不把养儿教儿视为自己对子女的恩赐:二是鼓励孩子在独立生活中学会承担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精要点评:想想当年兵荒马乱,胡适却敢于让读中学的儿子离开家庭,“操练独立的生活”,这样的“教子经”恐怕仍然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借鉴,也值得我们深思。
适用主题: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我有一个梦想、观念……
自己怎样看待自己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讲哪算哪。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突然停下了:“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来上课。”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回宿舍一查日历,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有满月,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第二堂绝妙的课是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你提个问题,他就知道你的学识程度怎么样,当场断定你本学期的成绩是多少分。
第三堂课是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的自我评价。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那都是虚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
精要点评:以上三堂“绝课”各具特色,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确立的目标。
适用主题:不拘常规、意料之外、换一个角度、自省、人生目标……
谷歌的聘人绝招
儿子的一个朋友在谷歌得到了一份工作。
他是这样得到谷歌工作的。一天,他偶然在大学校园的广告栏里看到一张小小的广告。上面没什么具体内容,只写着“www”,然后是个很奇怪的数学符号。他把这个网址记在了脑子里。回家上网的时候,进去一看,只有一道未解的数学题。他觉得很有意思,决定把这道题解出来。解这题并不容易,他花了半个小时。等他解出题目后,突然弹出了一张表格,请他填写。谷歌的门就这样向他打开了。
在花花绿绿的广告栏里注意到一张不起眼的广告——说明这个人对他周围世界的新鲜事物很留意;把这个网址记在脑子里——说明这个人过目不忘:回到家上网时还记得点进去看一看——说明这个人很有好奇心;看到一道没头没脑的数学题,决定要解答——说明他喜欢动脑筋;最后把题解答出来了——说明他智商也不低。
精要点评:不看简历,不看学历,不招聘,不海选,一分钱不花,谷歌就找到了理想的雇员。
适用主题:面对考验、好奇心、综合素养、别出心裁、创新……
一只小鹰
从前有个猎人,在上山打猎途中捡到了一只没有妈妈照顾的小鹰。猎人把小鹰带回了家。猎人家里有只母鸡刚刚生了一窝小鸡,于是猎人就把小鹰和小鸡们一起养在了院子里。小鹰和小鸡在一起一天天长大了,它以为自己是只鸡,整天在院子里捉虫、吃菜叶子。猎人想让长大的鹰和他一起打猎,想让它高高地飞翔,做个真正的猎鹰,但无论如何尝试,小鹰就是不会飞!
无奈之下,猎人把小鹰带上高高的山顶,把它向山下抛了下去。惊慌的小鹰开始拼命扇动翅膀,一下、两下……终于小鹰找到平衡,找到飞翔的感觉,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了。
精要点评:如何从小鸡中间发现一只鹰?如何让这只鹰学会飞翔?如果这只鹰并不相信自己可以飞,该怎么办?你要如何帮它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适用主题:环境的影响、置之死地而后生、逼你成功、天性……
(设计及撰稿: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