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85

[ 任新松 文选 ]   

悠然、凄然,菊中滋味各不同

◇ 任新松

  菊花向来是文人笔下的爱物,但是同样面对菊花,不同的作家寄托的情感则各不相同,陶渊明的《饮酒》和李清照的《醉花阴》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醉花阳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同的菊花,不同的感受,源于两位诗人不同的经历。
  陶渊明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9岁到41岁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之后在彭泽挂冠归隐后他就彻底隐居田园。《饮酒》主要表现了他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远!这首诗感受和情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醉花阴》抒发了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李清照身处动荡飘摇的南宋,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赵明诚先她而去后,她日日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中,无法自拔。这首词的开头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薄雾浓云”比喻香炉中飘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忧愁,表现出词人的愁闷之情。“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下片写重阳对酒赏菊,“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菊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还有对酒赏花……这些都能勾起曾经的美好回忆,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一切已成镜花水月。越是将景物描绘得完美动人,就越是凸显出词人心情的愁闷伤感。
  《饮酒》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诗。“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眺望,南山秀丽的风光一下就映入他的眼帘。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神气索然。“悠然”二字亦很精当,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说山里面早晨和晚上的自然景观都属上佳。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引伴,倦鸟归巢。从这自然而纯净的环境中,陶渊明感受到某种人生的境界。它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这首诗歌就妙在感情率真自然,同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喧闹的、现代化的社会中,已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远离世俗的眼光,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会更加宁静。而这对于自己人生的修养、个性的历练,对于社会的稳定安宁都大有裨益。
  《醉花阴》词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度日如年。“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销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突出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词末“人比黄花瘦”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精当也是重要因素。这个结句的前面,先以“莫道不销魂”作引,随后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最后方引出“人比黄花瘦”来。这三句浑然一体,前面两句围绕后面一句,起到衬托的作用。最末一句“人比黄花瘦”中“瘦”字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集中表现了全词的精神、意旨。
  
  名家·名作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包容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为“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其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
  《醉花阴》用洗练、本色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上阕是写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的生活感受。什么感受呢?就是首句顺笔带出的一个“愁”字。“薄雾”“浓云”勾画出天气的暗淡阴沉,烘染出一种沉郁气氛。在这种氛围中,独守深闺,备觉无聊,深感度日如年,故曰“永昼”,这漫长的白昼,着实令人发愁啊!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可恰又碰上重阳佳节,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别人也许全家兴致勃勃地郊游登高,自己却独对良辰佳景虚度光阴,又同谁酌酒赏菊呢?“销”字表明时间漫长,“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两句无不贯注着愁思。“玉枕纱厨”写闺房陈设,兼点出秋夜就寝情状。夜半凉意透帐,寒气侵骨。则通宵怀人失眠,辗转反侧,可想而知。“凉初透”的“凉”,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那么永昼之愁,到深夜变得更浓更深,也就不言而喻了。下阕以“愁”字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并与上阕“愁”字呼应,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千古名句。其所以备受称赞,因为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板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沉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