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隐含着作者独特的心境,或悠闲,或深情,或达观,它们在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会让读者感同身受。
《幼时记趣》出自情趣高手沈复之手。作为一篇忆童年、写童年、品童年的美文,作者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再现了童年之美、童年之真、童年之趣。在这“美”“真”“趣”里又包含着一颗纯真的心,让人品读文章时,自然而然与沈复一起忆童年,一起融入美好如画的童年生活。若用数字巧妙分析,则别有意趣。
一颗童心
一颗童心指作者多彩而纯真的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无限延伸。作者以童心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得出来的自然是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画卷。作者首先把童心的色彩抹在了那翩翩起舞的飞蚊上。蚊虫的飞鸣不再是让人心烦的嗡嗡之音,而是天边滚滚而来的摄人心魄的雷声。再看那飞蚊也不是成人眼中让人生厌的飞虫,而是一群白鹤在空中轻盈飞舞。更让人叫绝的是,烟雾为它罩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朦胧、轻柔而又飘渺。这一切都在于“心之所向”。
接下来,作者把童心的色调融化在了那多情的山林。“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草非草,那是青青树林,虫非虫,那是条条野兽;土砾非土砾,那是秀美山川。“神游其中”,自然“怡然自得”。
最后,作者把童心的色泽覆盖在了弱小者的身上。其实同情弱小也是儿童的天性。因为有了同情,作者才“呀然惊恐”而捉蛤蟆,“鞭之数十”;也因为有了同情,作者才“鞭”蛤蟆而不至死,仅驱之别院了事。
两种本领
两种本领指的是作者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和勤于联想、善于想象。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正浓”。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
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陵。这些都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又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因而事物形象描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这样看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建立在一颗童心的基础之上。联想是作者童心的延伸,想象是作者童心的发散,联想与想象的结合自然旋转出了童年的七彩生活。
三件趣事
三件趣事分别指的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在记“观蚊如鹤”时,作者用“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两句,把“蚊”变成了“鹤”,也把普通的生活幻化为诗意的生活;再用“果”强调了想象情景的逼真。让读者进入了一个观察自如的神奇而美妙的境界。
在“神游山林”时,作者视小为大,把“草虫土砾”变成“林兽丘壑”,自然界的山川胜迹内化为心中的秀美风景。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也就自然而然地让读者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从而丰富了读者的感受,获得移情人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
“鞭打蛤蟆”我认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这是形;用“呀然惊恐”“驱之别院”来表现作者同情弱小,这是神。形神结合表现了作者爱弱而不溺、惩强而不狠的朴素感情。
四幅图画
四幅图画分别指“观蚊如鹤”图、“群鹤舞空”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蛤蟆”图。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以画解文、以文绘画的传统。对本文的分析,如从画面的品味着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先就“观蚊如鹤”图和“群鹤舞空”图来看,作者先在画中勾勒出鹤的原形,再以口中的白烟,衬以音乐,两幅有声有色的图画就再现在读者眼前了。再看“神游山林”图,作者先把自己置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让自己的内心在“定目细视”中向外漫游,用童心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用童心去应和大自然的声音,让身边的景物变得易感而多情,轻轻诉说着童年的梦,梦中的真,真中的情。
童年的色彩丰富了童年的生活,童年的色调调拨着童年的旋律,童年的色泽滋润着童年的思想。
课文背后的故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选,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全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浮生六记》曾被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