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聚焦]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这一要求的指引下,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为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由于这类题型难度比较大,因此,考查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但都是综合性的阅读,基本上取消了选择题,主要为文字表述题。考查的要点主要有:诗中关键字句含义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名句中的画面,重点诗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诗词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揣摩等。
[题型分析]
最近几年中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以如下题型为主,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一、考查对“诗眼”的理解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原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命题方式:(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例1](2008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考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答题要点:(1)要肯定“好”或说明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2)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3)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考查对名句的赏析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于一个方面。
命题方式:(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2](2008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卷)品读李白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按要求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本诗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的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3)说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3)修辞手法: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命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例3](200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卷)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四、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
这类题目也是中考古诗词阅读的一个常考知识点,它不重在个别词句的巧妙运用,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整”“语近情遥”等等。
命题方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例4](2008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卷)请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并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参考答案:(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考查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歌言情。诗歌的写作目的也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考查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几乎成了考查诗词阅读的一个必考题。
命题方式:(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某某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从诗中我们可看出诗人有什么感情倾向?
(4)诗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例5](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卷)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著的相思之情)
答题要点:(1)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2)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3)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人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4)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六、考查对诗歌所用典故的理解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人物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诗歌使
用典故,给我们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
命题方式:(1)要求指出诗中所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借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
[例6](2008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怀念故友(2)对岁月流逝、人世变迁的感慨。
答题要点:(1)要理解所引典故的内涵和意义;(2)要把所引典故放在原诗中,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引用的目的和作用。
[能力提升]
以上是根据中考古诗词阅读具体的考题类型所做的一些分析,要想从容地应对古诗词阅读题,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时应加强积累,提升鉴赏能力。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多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增强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多阅读报刊上的文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二是了解诗词特点。学会把握要义。诗词一般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联想和想象十分丰富,语言精练,讲究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因此,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都很强。我们应了解诗词的这些特点,学会把握其要义。
三是掌握一定的方法,总结鉴赏规律。要做好诗词鉴赏题,一般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意象。诗词中的事物形象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意蕴。常见的有四季物象,比如桃花、杏花表示春天,稻花表示夏天,桂子表示中秋,蜡梅表示冬天;有表意物象,比如柳枝表示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月亮表示思念之情;有载情物象,比如“冷月无声”“凉月如眉”表示心中的凄苦寂寞。
2、体会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内在情思的统一。诗词的主题往往是通过意境来表达的。
3、辨析写作手法。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借古讽今、运用典故等。
4、品味语言。诗词的语言讲究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含蓄,富于表现力:讲究押韵,富于节奏感;讲究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富于感染力。
5、联想和想象丰富。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也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钥匙。
6、知人论世。这就是说,理解诗词时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常常在作品中有所表现,并且会渗透到同期的许多作品中,带有延续性;时代风云也总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许多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
[热身练习]
(一)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读了这首散曲后,你认为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2、曲中的“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二)春光好
和凝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1、这首小令上片从不同角度来写景,请简要分析。
2、古代诗人在表现送别时总是感伤的,这首词在描写送别的场面时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请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朝雨”一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2、有人说,这首诗的情谊主要集中在“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上,你是否同意?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从标题“九日”及全曲内容看,本曲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二)1、开头三句,都是从景物给人的感受这个角度下笔的。“软”“明”“轻”三个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当时的主观感觉。接着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景,第五句又从听觉角度来写划桨之人悠扬的歌声。
2、作者写一对恋人在水边送别,是为了在这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中添上人物,是为了赋予自然景物以愉悦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并没有哀伤之情,使读者油然产生“人在图画中”的艺术感受。
(三)1、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2、同意。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