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乾先生的散文《枣核》,犹如欣赏一束鹅黄枣花,油绿油绿的叶片中,盛开着点点鹅黄的枣花。那花瓣虽然小巧素淡,但分明有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文章叙述了作者受海外朋友所托带枣核的故事。几颗生枣核价值并不大,可为什么能在文中产生如此巨大的情感波澜呢?
文章开始先铺设了一个悬念,以枣核“蹊跷”的用途为悬念,给予读者想象空间,然后描写了友人对这些枣核的珍惜和爱护,更是让人迷惑不解;接下来作者来到友人的家,看到花园里如同家乡一样的布置,才了解到友人的心意和她深深的思乡情怀。友人对这一方园地的精心布置和悉心呵护让作者感动,那几颗枣核的谜底便也揭开——友人是想借此重温家乡的感觉,将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寄托于此。这体现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至爱深情,悠悠的赤子之心亦让我们为之动容。
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心中不变的牵挂,无论距离故乡多么遥远,无论离开故乡多少年,我相信,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印章;无论国籍是否已经改变。无论语言是否依然相通,我相信,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眷恋。所以这位生活在海外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即使生活富裕安康,仍旧觉得“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因而不惜一切代价,不辞辛苦去布置家里的“北海”。身处这样的环境,海外华人“想厂甸,想隆福寺”“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这一连串“想”字充分表达出美籍朋友强烈的思乡情怀。是啊,“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的感情”,故乡始终是游子们长大的地方,是游子们的根系所在。故乡有最美好的回忆,最纯真的笑脸,也有最体贴的亲人……
游子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不得不身在异国他乡,可是他们日夜牵挂、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浓浓的乡音,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那曾经哺育自己的土地。作者萧乾将这份,感情寄托于几颗小小的枣核上,从而体现了海外游子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与热爱。“枣核生故国,此物最相思”,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方,游子们最牵挂、最眷恋也最思念的,永远是养育自己的那一片热土。
课文背后的故事:
说起萧乾先生,巴金先生曾在一封信中有过这样的评价:“萧乾的才华超过我若干倍。”萧乾在中国文坛上以多面手著称,他是作家,是记者,是编辑,是翻译家,是民间文化使者。是文史工作组织者,还当过教授。在每一个领域。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我们在萧乾先生的身上,不光能看到他的才气,还能看见他的勤奋,看见他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萧乾和许多现代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与冰心先生、巴金先生感情甚笃。文坛三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成就一段段感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