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89

[ 李洪敏 文选 ]   

一朵菊花,两种追求等

◇ 李洪敏

  隐居后的陶渊明并没有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追求着自己超脱的人生之境。
  看,在东边的篱笆下,他悠闲地采撷菊花。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在南山胜境中,他的心境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纯洁,他终于寻觅到了纯真而又质朴的真意妙趣。
  陶君饮酒诗让我明白,他追求的环境,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他追求的人生,是淡泊而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风范。他也便成了那朵超凡脱俗的菊花,永远开在后人的心中。
  与陶君不同,《醉花阴》中的李清照,却是一朵柔媚娇嫩的黄花。好一个痴情的少妇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夫消得人憔悴。词里那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独对西风凋残的瘦菊,她在追求着什么?
  “东篱把酒黄昏后”,是在羡慕陶渊明怡然无忧的归隐生活,还是另有所求?再细揣摩,原来,她是在追忆自己美好的爱情。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追求爱情的依托。“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此,这朵惹人怜爱的菊花,便一直开在了相思者的心中。
  
  同咏菊花别样美
  潘加卓
  
  美丽的大自然,创造了美丽的生命。人的生命原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把自己从自然中隔离,在名利中追逐时,生命便有了得失的喜忧与矛盾。陶渊明知道,完美的生命,只能在自然中求得。于是,就有了“心远地自偏”。菊是让人心中平静的花儿,陶渊明与菊作伴,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他的心灵寻觅到了一方乐土。
  “悠然见南山”,在那瞬间,似乎有种旋律从心间和山峰中同时溢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南山上,萦绕着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成群的鸟儿正结伴飞回。那一刻,诗人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读这首诗,我领略到生命的宁静祥和。
  “薄雾浓云愁永昼”,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愁闷。清照在黄昏时分饮酒赏菊,看到菊瓣纤长,菊枝瘦细,又平添了几许烦忧,她原想借酒浇愁,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风拂过,珠帘闪动,映出一个美丽少妇的容颜,因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而憔悴不堪。
  白日愁闷,夜晚孤寂,她终日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西风拂面而骤然心惊,就像满地黄花一样,美好的青春在凋谢却无人怜惜。从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我感悟到相思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美。
  
  链接中考
  
  1、(2006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卷)阅读《饮酒》,回答问题。
  (1)这首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_______”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_______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浑然融合。
  2、(2007年广西省南宁市中考卷)阅读《醉花阴》,就词中被前人称为“绝佳”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语言,要从词句入手理解诗歌语言的意蕴,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是环境气氛的渲染,与“人比黄花瘦”构成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形成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结句以黄花喻人瘦,精妙绝伦。前人也有以花比人瘦的诗句,但都不及这一句新颖贴切。黄花就是菊花,瓣呈长形,下垂貌,色泽以黄为基调,易与“瘦”联系,再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的精神有相通之处,既见其形,又传其神,以其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
  1、(1)心远地自偏恬淡(2)情景理
  2、(1)语言含蓄,意蕴丰富。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在其中。(2)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设计与组稿: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潘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