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校区门口,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女生,致1死1伤。驾驶者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保安拦下,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单独看,“我爸是李刚”是一个由简单的句法成分和正常的语序构成的主谓句,这是现代汉语中最简单、最常规的句子。它所传达的信息量也很小,无非是说话者在交代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名叫“李刚”的人。如此简单、常规的句式,如此低的信息量,根本不具备流行的资质,不具备“被自杀”“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等网络流行语的先天因素。
但文章开头所述的事件显然给“我爸是李刚”接上了语境的土壤,在发生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后,肇事者居然喊出了“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于是作为听话人的现场观众和事后听众,我们可以把整个恶性事件作为“我爸是李刚”的认知背景,而且在这个认知背景中,“李刚”是这句话的焦点,因为说话者让他凌驾到了人命、法律之上。那么这个李刚是何许人呢?显然他不在初听这句话的所有听众的认知储备中,因为我们在心里翻阅自己知道的名人序表,根本找不到叫李刚的人。既然语境已使李刚成了焦点,而李刚又是我们已有认知的盲区,于是这两点互为矛盾又互相激发,促使听话者去寻找答案。经过寻找人们发现,李刚是某公安分局的副局长。
李刚的身份被确定后,人们发现了“我爸是李刚”的丰富内涵,一个公安分局的副局长,在他儿子眼中居然是一个可以自由驱使法律,且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给自己亲人种种特权的人,这种特权包括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的形成有三个世界,即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世界。以此来考察“我爸是李刚”这一流行语,我们发现它对应的物理世界是我们社会的拜官主义、强权意识。身为官二代,肇事者受这种物理世界的影响更深一些,于是自然形成了“权力通吃”的心理世界,也才有紧急状态下喊出“我爸是李刚”的言语表现。三个世界接上了轨,我们就能够完全解读“我爸是李刚”背后的东西,即权力对法律的藐视、权力对大众的骄横、权力对生命的漠视、权力对人性的侵害。有了丰富的语义作为支撑,“我爸是李刚”等于获得了强大的生命能量,就像一个普通的招式被灌输了浑厚内力一样,在网络上顿时“虎虎生威”。
二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爸叫李刚。
2. 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个爸爸都能叫李刚。
3. 地铁上,一男人低声问他旁边的人:“你是李刚吗?”答:“不是。”“你爸爸是李刚吗?”答:“不是。”“你有亲戚叫李刚吗?”答:“没有。”“那你挪开你的脚,踩我都老半天了。”
以上三个语料是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语片,它们给“我爸是李刚”接上了新的上下文语境。新的语境使“我爸是李刚”内涵更加深化,外延更加拓展。从第一则语料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权力能量度的调侃,第二则语料则是对权力拥有者自得、自傲心理的嘲讽,第三则语料是对权力的挖苦。从这三则语料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世态人心,即对官本位、权文化的不满和反抗,对民主、平等、法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个读者的身份经历、知识背景都可以成为“我爸是李刚”这句流行语的社会语境,不同的社会语境会与“我爸是李刚”互相激活,让它衍生出种种不同的语义,因此,以“我爸是李刚”为核心的新语片将不断产生,促使“我爸是李刚”不断“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