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2期 ID: 139007

[ 郭瑶 文选 ]   

《岳阳楼记》的艺术分析

◇ 郭瑶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文中的优秀作品, 历经千年, 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那么,对于这么一篇艺术境界极高的佳作,我们应该怎样去分析它的艺术性呢?一般而言,对于名人名篇的艺术分析,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主题、构思和语言。
  
  一、忧国忧民,主题深刻
  
  庆历新政失败后, 范仲淹贬居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也谪官湖南岳阳,治理有方,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他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自况,也是对被贬好友滕子京的鼓励和安慰,概括了他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感,也显示了他要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怀。一个具有历史厚度的主题与作者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文如其人”,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这样的主题可谓深刻。
  二、卒章显志,构思精巧
  
  《岳阳楼记》一文卒章显志,与白居易的《轻肥》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第一段简单地介绍创作背景,然后描写洞庭湖的大致景色——“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接下来,作者没有继续描写岳阳楼或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却笔锋陡转,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段的重点也在这一句话上: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游人在观赏景物时因为自己的心境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即“以物喜,以己悲”是寻常游人的正常感受。这种观点与文章的主旨正好相反。文章的主旨是要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人生境界。文章是从反向切入。
  接下来,作者没有立即对以上观点进行否定,而是将“以物喜,以己悲”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作者依然采取“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法,先描绘岳阳楼阴雨天的景色,烘托出一种悲的气氛,再写到游人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理感受,这实际上是叙述“以己悲”。
  然后,作者又描绘了岳阳楼晴天的景色,描写喜的气氛,写出游人们“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心理感受,这实际上是叙述“以物喜”。
  最后,作者对前面两种现象进行了否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抱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并对这一观点进行升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从反向提出观点→具体叙述反向观点→否定反向观点,提出自己观点→升华”的构思,卒章显志,新颖独特,给文章提供了一个美的形式。同时,因为前文所写的寻常人都是“以物喜,以己悲”,自己的人生追求异于“二者之为”,曲高和寡,所以文章最后提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巧妙的结尾,余意隽永,耐人寻味。
  
  三、语言传神,情景交融
  
  《岳阳楼记》的语言细致传神,作者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营造或悲或喜的气氛,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变得可触可摸可感,真正做到了“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能在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巨大的共鸣。如当写到“以己悲”时,作者着力构筑了洞庭湖上一系列能让人产生“悲”的情绪的画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郁闷;“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沉;“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昏暗;“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萧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恐怖。而当写到“以物喜”时,作者又着力构筑了一系列容易使人产生“喜”的情绪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安定祥和;“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视野开阔;“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自由自在;“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生机勃勃;“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宁静欢快。通过这些细致传神的刻画,作者使读者的情感跟着自己的思想一起跳动,产生共鸣。文章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寥寥数语,意境全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岳阳楼记》的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