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解读的质疑:“父子感情”—主题还是题材
《背影》是我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作者在不足一千五百字的短小篇幅中,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回忆、勾勒了父亲充满温情的背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情真意切的父子深情。正因为如此,历来对《背影》的教学,都是按照“体会作品所展现的父子深情”这一解读要求来展开的,即认为“父子深情”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老师们设计《背影》教学方案,也是围绕作品描写了父亲几次背影、作者有几次流泪等展开的,“父子感情”成为讲解和学习《背影》一文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背影》在自1925年诞生至今八十多年的时间里, 除在上世纪5 0 ~7 0 年代因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遭受冷遇外,在其他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被各类语文教材列为重要的教学篇目,这种待遇是极其少见的。“这篇散文被选作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1〕朱自清本人对《背影》也十分偏爱,作品最早发表于《文学周刊》,三年后,他把《背影》连同其他14篇散文放在一起结集出版,就以“背影”为书名,而且还把《背影》放在第一篇的位置,足见《背影》在他心中的地位。1948年朱自清病逝,各类刊物对其报道的标题有:“长向文坛瞻‘背影’”“一代文宗溘然长逝——朱自清的‘背影’去矣”等,可见《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一篇描写父爱的作品,如何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父子感情”能承受起《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中显赫的地位吗?它到底是不是作品所展示的主题?抑或它仅是作品的题材?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作品意欲展示的意蕴又是什么?
二、父子冲突的剖析:在文化背景中探寻作品的深层意蕴
《背影》在用温情的语言表达父子深情外,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曾经对父亲言行不以为是的态度,这可以从几处心理活动描写中看出来:第一处,当父亲决定亲自为自己送行时,作者写道:“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第二处,当父亲跟脚夫讲价钱时,写道:“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第三处,当父亲又嘱托茶房照应儿子时,文中写道:“我心里暗笑他的迂,……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些心理描述,一方面表现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另一方面,“我”也在反复而又含蓄地表露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非 常尖锐的。朱自清大学毕业后于1921年到扬州任教,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将他每月薪金取走,“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 〔2〕后来他带着妻儿回家,父亲则不准他进家门。父子之间的矛盾在朱自清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笑的历史》中,他通过一个少妇的口吻透露:“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在《父母的责任》中,他直接写道:“以我们的标准看,在目下的社会里——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那个真能‘自遂其生’的!”这些都折射出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朱自清父子之间的冲突,表面看是家庭经济上的冲突,实则是一种中国新旧文化的冲突。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纷纷发表文章,痛斥封建传统文化的专制与愚昧,主张以一种新的文化取代旧文化,呼唤人的自由、民主和解放。1917年来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朱自清不可能不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加入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创办了该社团的刊物《新潮》,主张高举“伦理革命”的旗帜,抨击一切“纲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作为新文化运动推动者的朱自清,与作为旧文化势力维护者的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一个要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对儿子的支配权;一个要向传统文化挑战,追求自由独立。朱自清父子之间的冲突,已不是个别的父子冲突,而是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因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抗争,往往是通过对家庭的反叛抑或是通过反抗父权表现出来的。父子冲突是一代知识分子文化斗争心路历程的缩影,凝聚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特有情结,它实则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三、子对父的忏悔:文化喧嚣过后的理性沉思在《背影》中,朱自清不仅流露了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则是在表达一种深深的忏悔之意。
朱自清的忏悔以及对父亲态度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他情感的变化,而且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内心思想的变化。在同封建传统文化论战的过程中,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发现,对一种文化的改造并不像推翻一个政权那样,通过革命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就会取得成功,也不能以一种新的文化完全取代旧的传统文化,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渐变的改造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谓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它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认识不到这一事实,则必然会招致失败的厄运。在经历了喧嚣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知识分子对文化运动本身开始了理性的反思,这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可以体会出来。鲁迅先生1926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从书名上我们就可以体味到他内心的迷茫。《孤独者》中深恶一切礼仪的魏连殳也会表现出“都可以的”;《伤逝》中的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但结果却只能是悲哀地死去,而涓生也彷徨无路。这也是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省。朱自清对父亲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在经过文化论战以后,他内心思想所发生的变化。《背影》用表现父子感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忏悔之意,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看,它实则表达了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理性反思。因此,作者用“背影”为题,更具有时代性意义,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四、《背影》的文化意蕴之于教学的意义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背影》作出解读,至少会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一是解读作品时要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其主题,切勿把题材当成主题。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它是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丰富养料。然而,我们在解读过程中却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仅仅从作品表面入手,而不能触及它的深层意蕴。造成这种情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作品主题的误读,误把作品的题材当做了作品的主题。《背影》中父爱只是题材,而表达的主题则是作者对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理性反思。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如何解读《背影》时,也主张把它放到文化的背景中:“要想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3〕《背影》的文化解读带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如何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问题。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西方文化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媒介和先进的信息载体,已经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精神信仰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西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场生存的危机。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建设适应本民族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培养具有现代文化素质的文化新人,已成为当代语文教育要考虑的时代性课题。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对本民族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新文化的建设需要批判,但更离不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