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范的时候,对小学生的印象是一张张可爱、无邪的笑脸,而小学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慈眉善目的妈妈。直到自己也站上了三尺讲台,我开始困惑甚至迷惘了。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一个男生公然推倒了一排桌子,然后摔门扬长而去,把手足无措的我晾在了讲台上。上课时,当我把一个交头接耳说话的学生叫起来时,他却翻着白眼,梗着脖子,嘴里愤愤地吹着气反问:“我怎么了?”全班同学都在认真记笔记,一个孩子在我提醒了五次后说:“老师,我记!”而直到下课他只记了一行笔记,我质问他:“你记什么了?”他不紧不慢地数着笔记本上的字,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谁说我没记?我记了八个字呢!”……面对这样一些“顽劣”的学生,我不知道是该对他们狠狠训斥,还是寻找更好的办法。
我渐渐明白,教育之路是坎坷崎岖、布满艰辛的,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对于行为习惯好的孩子,老师自然可以很省心,可是那些行为习惯还存在问题的孩子呢?是放弃还是尽量促进他们改变?当我们面对一些“顽劣”的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不得不一改平日温文尔雅的形象,大声训斥。还记得一个孩子在造句的时候说:“老师生气的时候像只母老虎。”其实,又有哪个老师不想拥有某种“点石成金”的本领,可以不用那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就管理好学生的呢?
于是我开始从古今中外名师大家那里寻求经验,从教育理论到教育随笔,书读了不少,也收获了一些方法,但疑窦仍然没有解开。直到读了《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骄傲—霍懋征和她的学生们》,走进霍懋征和她的学生之间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才茅塞顿开,原来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种种棘手的问题,遇到的那些各种各样难教育的孩子,霍老师都遇到过,但她总能有办法帮助孩子在认识和行动上发生转变。
书里讲到一个叫小永的孩子,是全校闻名的“调皮蛋”,上课随便说笑,平时打骂欺负同学,老师的话根本不听。学校无计可施,准备把他送到工读学校去。霍老师主动找到校长,提出让小永转到自己班上试试。霍老师要求班上其他同学不歧视小永,主动在学习上帮助他,平时和他一起玩。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小永渐渐收敛了许多。为了激发小永的上进心,霍老师又给小永封了“官”,让他担任组长,带领三个同学,加上霍老师,一起负责班级的卫生区。这让小永又惊又喜,从那以后,他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学校为大家准备好笤帚簸箕,尽职尽责。有一天,小永拿了一把长把儿笤帚给霍老师用,原来,他发现霍老师的腰不好,用长把儿的笤帚就不用弯腰了。他神秘地对霍老师说:“这是我从家拿来的,您用完了,我再把它藏起来。”霍老师顿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多年以后,她才知道,那把笤帚是小永自己攒钱买的。
书中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面对一些像顽石般难于“点化”的孩子,我曾经一筹莫展,甚至为此寝食难安,可到了霍老师那里,却神奇地“点石成金”。为什么霍老师能做到呢?我想,霍老师的“点金术”之所以那么灵,在具体方法和技巧的背后,一定有着更为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爱”。对于教育中“爱”的论题我们并不陌生,也时常挂在嘴边,但我们的爱是否也能化成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呢?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爱学生是霍老师一生教育理念的基础,但这种爱怎样具体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呢?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向我们揭示了爱是尊重,是激励,是期待,是帮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执著,是融入表扬与批评中的那份慧心,是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那份细心,是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那份诚心……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霍懋征和她的学生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个爱的故事。掩卷深思,曾经的困惑与迟疑已经不再,因为霍老师用60年的从教经验告诉像我一样接起教育重任的新时代教师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当然,教育之路上还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但是有了这本书,就如同霍老师在我们身边一样,激励、指导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点化一块块顽石,去创造一个个“点石成金”的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