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进入初中的第二个星期里,老师上了一堂我六年来从未上过的语文课——错位对话课。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手里抱着书本和一个铁皮盒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上课带这么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该不是给我们发糖吧?”大家哄地笑了起来。王老师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的这堂课叫——错位对话课。今后,每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都将采用这种课型进行教学!”
“什么是错位对话课啊?”大家迫不及待地问。
“就是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你们备课,设计问题,我来回答。”“我们当老师?”同学们听了十分新鲜,几个回过味来的同学尖叫起来:“哇噻!我们可以当老师了!”王老师说:“这个‘老师’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啊。你们要独立地和课文展开对话,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设计问题,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我这个‘学生’会根据你们提问和指导的水平,评定你们是‘良师’ ‘常师’还是‘庸师’。今天学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15分钟,赶快备课吧,‘老师们’。”同学们脸上都充满了兴奋的表情,一个个开始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并不时在课本上做着笔记,思考着该提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备课”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老师又给了我们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学成果交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和周围同学交换“教案”,讨论一些自己还没有弄得很明白的问题。错位对话的时候到了。王老师从铁皮盒里拈出一个阄,打开一看,“恭敬”地问梁臣:“梁老师,你有什么问题?”“梁老师”站起来,不慌不忙地问:“在文章中,作者叙述了自己进行了什么样的‘文学尝试’?”此时已成了“学生”的王老师思考了一下,流利地答了出来。我们鼓掌叫好。王老师说梁臣“老师”提的问题不错,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设问的角度也小,便于“学生”回答,这样,粱臣被评为了“良师”。
王老师又从铁盒子里拈出了一个阄,是刘杰。“刘老师”老半天才站起来,他摸摸脑袋说:“我没有问题。”话刚落音,全班一阵哄堂大笑。“刘老师”被大家公认为“庸师”,我估计,他下次再也不敢对自读课文掉以轻心了。
错位对话课继续进行。有的问文章的主旨,有的问文章的语言特色,有的问课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气氛十分热烈。
抽到我了。我站起来说:“课文第二段里有一句话—‘天哪 ,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作者是不是真的‘不想干这类事’?为什么?请回答。”这个问题可把我的“学生”给难住了,他不会回答。于是,我就得意地把答案流利地说了出来。 “学生”一副恭敬的模样,认认真真地听着,连连点头,说:“我明白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王老师对这个问题并不是真的不会回答,而是考验他的“老师”是不是自己弄懂了。也许他本以为我不会回答的,可我令他“失望”了。这样,我理所当然也被评为“良师”。
接着,好几位同学都有幸当了一回“老师”,课堂里充满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最后,王老师对课文的学习作了归纳总结,明确了重点难点,布置了课外的拓展练习。大家觉得,这样的课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同学们自学的能力,而且情趣盎然。不知不觉地,45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错位对话课结束了。
大家余味深长地走出了教室,期待着下一节错位对话课赶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