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团赴台,启动“首届海峡两岸中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在台湾,我们参观访问了两所很有代表性的学校:私立康桥双语实验高中(以下简称“康桥”)、国立台北中高中(以下简称“中”)。“康桥”以“厚植基本能力、深耕文化素养、培养在地关怀”为国文教学宗旨,“中”的国文教学理念则是“国文教学是一种快乐的分享。我们与孩子分享的是—优美的文学、精彩的生命、丰厚的文化”。本文拟就在台湾听到的两节国文课谈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为内地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在“康桥”听的是精读课文《训俭示康》(司马光),在“中”听的是校本选读“论孟选读”中的《论语》选段—《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一、关于教材
《训俭示康》也入选过内地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康桥”选用的教材里,该文位于第二册第十二课。这套教材每册13课,其中精读9课左右,较之内地有更大的教学空间。如《训俭示康》,教学时数为6课时(内地一般为2课时),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读”。“康桥”教材中的《训俭示康》一课,分“题解”“作者”“课文与注释”“问题与讨论”四部分:“题解”部分提示文本基本价值,强调文本学习重点:本文选自《传家集》,为司马光训诫其子司马康的一篇家训。司马光生性简朴,见当时人竞以华靡为尚,有感而发,乃作本篇,以训示其子崇俭戒奢。文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名言,不但说明处世传家之道,更是千百年来不衰的真理。学习时,可就下列重点加以注意:
一、认识司马光其人及其以俭素为美的人格特质。
二、明白本文的家训风格及文中使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技巧。
三、思考“俭”的时代意义。
“作者”部分详介作者行状、成就、地位及人格特质。“课文与注释”部分列正文及注释,注释约有七十处,凡字、词、文法、人物、文化、典故,全在详注之列。“问题与讨论”部分针对文本提出不同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切磋:
一、从本篇家训看来,司马光对子弟教育的态度及作法为何?
二、文中提到的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你最钦佩 哪一位人物的言行?为什么?
三、司马光所提倡的崇俭戒奢之主旨,在现代社会是否仍具有实际意义?你觉得本文中有哪些道理历久弥新,至今不替?又有哪些说法不合时代,需要修正?教材另附“读本鉴赏”与“课后活动学习单”(此二种,均合于教材之中,而另页装订)。“读本鉴赏”是对文本的赏析,“学习单”则是知识、思想内容方面的检测(单一选择题、多重选择题、非选择题三种题型)。实话说,这样一种编排,足供学生自读与自学。
二、手段与方法
1.电子白板。电子白板较之液晶电视、实物投影机,更有长足进步。它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手段。如“中”,由于建立了与微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协作关系,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网路(内地称“网络”)教学。其理念为:平板电脑行动学习,无线校园网路新都,数位(内地称“数码”)摄影棚,教学平台师生互动,电子白板高互动教学情境。如“文学与故宫翰墨共舞”(校本课),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台北故宫馆藏翰墨,如“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课堂上,在苏轼的“寒食帖”前,教师为学生解说;又如在学校数位摄影棚里,进行网上语音导览、录制等。
2.讲授。老师讲授已为我们部分老师所不屑或摒弃。“康桥”和“中”各向我们开放了20分钟的教学(整堂课为40分钟),其中大部分是老师讲授。(详见下文)
三、聆听教学
下面着重说说《训俭示康》的教学。
(一)作者介绍。除文本“作者”栏所列之外,老师进行了较大的扩充:
司马光“谥文正”,“谥”,老师作了如下说明:“谥”起于何时,何谓“谥号”,春秋五霸之“谥”;由此,又引出“谥”有美谥、恶谥、追谥、私谥,并分别举例;由司马光“谥文正”,旁及历史上具有同样谥号的人—范仲淹、曾国藩。为加深学生对司马光性格、品质的了解,又补充司马光的“逸闻趣事”,从六个方面着重介绍:诚信好学、刚健正直、不好女色、司马入地、不吝名分、友爱兄弟。如“诚信好学”:
1.剥胡桃:一天,司马光的姐姐让他自己想法把一盆胡桃的壳剥掉,司马光弄了半天也没有成功。这时家里的使唤丫头来帮忙,她把胡桃先浸泡在水里,过了一会儿再取出来,就轻而易举地剥开了壳。司马光看后不以为意,当姐姐问他时,他竟说是自己剥掉的壳。后来爸爸知道这件事,严厉地说:“小孩子做事,怎么能随便撒谎呢?”司马光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从此不再撒谎。
2.卖马:司马光年老时,日子过得比较紧。有一次,家里没有钱用,他叫人把一匹有病的马牵去卖掉。他嘱咐负责卖马的人说:“这是一匹有病的马,一到夏天就要犯病。要是有人买马,你要老老实实告诉人家。”
3.警枕: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也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警枕。
六个方面的逸闻趣事,老师“不惜工体”,一气抖落下来。(具体内容略)
(二)相关知识介绍由《资治通鉴》,而“史书体例”,而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纪事本末体(列表详述,每种类型都有举例)。
(三)20分钟的时间已经无多,老师于是发起学生“齐读第一段”,接下来,老师“起爨”:“二十忝科名”:忝,除解为“辱,此处为考中功名的谦词”以外,又涉及“谦词”与“敬词”的分别。“吾性不喜华靡”:靡,①无,“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诗·小雅·蓼莪》);②倒、顺从,“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望风披靡”“所向披靡”等;③华丽、奢侈,“吾性不喜华靡”。“同年曰”:同年,即同榜、同科、同岁、年友等。“乃簪一花”:乃,①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②竟,“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③是,“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正气歌》);④你,“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⑤才,“乃簪一花”。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①从事;②顺从;③佩戴;④服汤药;⑤衣服;⑥穿着;⑦钦佩、佩服;⑧奉行。(8个义项,各有举例)
举凡各词之出处、意义、用法等,务悉数归纳、统整,不使稍有缺漏。
20分钟,洋洋大观,全为老师讲授,殊少提问。学生只专注于听讲、笔记。我们此行参访者,也只在“聆听”而已。原以为此为一校一人讲法,没想到“中”也如此。20分钟,老师只讲了“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句。
导入是孔子的介绍,旁征博引,涉及孔子身前身后事,间以电影《孔子》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四、述评
以上两课,资料的详备、征引的严谨、知识的贯通、旁及的覆盖、信息的密集,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可以看出,其教授法为“串讲”,为“满堂灌”,为“注入式”。此早已为我弃之不用。其实,此法亦自有其机理。
1.把“心智图法”融入国文创思教学“心智图法”又称为思维导图,是一种流行的全脑式学习方法。它能够将各种点子、想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它能够将一些核心概念、事物与另一些概念、事物形象地组织起来,输入我们脑内的记忆树图。它允许我们对复杂的概念、信息、数据进行组织加工,以更形象、易懂的形式展现在眼前。台湾国文老师的归纳、统整,正是这种方法的运用。
2.教学时间宽裕,更便于教师引领
台湾国文教学,课时设计远较内地宽裕,同类课文教学时间约为内地两三倍。老师有足够时间备课、查寻资料,同时又有足够的时间传输所搜集的信息。《训俭示康》的20分钟教学,应视为“起始课”,这一类课型,可侧重教师引领,多做讲述。“满堂灌”者,乃一以贯之,讲所不当讲;而为建构必需的知识模型而宣讲,实在“灌”得有理。如上述教师介绍司马光的逸闻趣事,即与教学重点“认识司马光其人及其以俭素为美的人格特质”,完全契合,学生对此尚未能了解,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理在必然。
3.由一点发而穷根究底,为学问真功夫
教会学生读书,尤其文言文,得有一定功夫。陈寅恪先生当年弟子忆及陈先生讲课,称其阐述问题旁征博引,史料运用信手拈来。能这样“高谈阔论”,乃真的导师。察台湾同行教课,所论皆关键,绝无游词;教态蔼然,不哗众取宠;认真负责,绝少虚饰;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感觉枯燥。就是因为他们教到了点子上,引到了必需处。
4.精读之“精”,在于构建阅读规范
精读之“精”,在于精致、精巧、精到,而最为关键之“精”,在于建立规范。所谓“规范”,就是规矩、范式。《训俭示康》,了解作者应涉及之内容,也为解读其他文本,从何处了解作者,提供了范本。至于语词把握,更通过老师的勾连,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观此及彼、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如此,才能称为“精”。不然,读过多少遍,而口诵心忘,终不成规矩。反观内地语文,也有精读、略读之分,惜课时未得正常设计,以至往往精略不分。
5.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当遵循
上述“聆听教学”所见资料、知识、信息诸项,学生本可“探究”,如查找辞书、类书,网上搜罗、探寻,个人体悟、比较。但学生学习,只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即如文言文的学习,也只在接受前人。因此可以说,首先是接受,而后才能探究。这种接受,功在积累、积淀。积累知识、积累方法、积累过程,乃至积累学养,等等,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6.“教学正常化,纾解升学压力”
这句话,是“中”办学理念之一。“升学压力”,在台湾同样为办学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纾解升学压力”,理应从我做起。而作为学校,就是要求教学的“正常化”。教学正常化,就是遵循一定的规矩,教学一定的内容,获取一定的效益,并且,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康桥”“中”两校,自有其稳健、严谨,同时又多元、活泼的教学风格。至于经常出于我们口中的“读的少了”“讲的多了”,“活动少了”“灌输多了”,“对话少了”“独白多了”等,当然都在商榷之列。但浮光掠影于20分钟之中,尚有5个多课时的教学,联系“康桥”之“实验”“双语”“田园”“能力”四大办学理念,以及“中”之“科技未来”“人文未来”“创新未来”之教育愿景,相信会有更好的处置方法。从两校展示的学生的各项活动成果来看,我们“聆听”到的课堂教学,是足可令我们深思并引以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