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体现了教师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
《纲要》指出:“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这里讲到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本来,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应该成为争论的焦点。但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确定,以至于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了泛语文化,甚至非语文化。因此,我认为,目前确定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首先,教什么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立人”的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人”。《纲要》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就不能只是围绕着高考来确定,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知道应付高考的机器。
其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什么更能体现教学智慧。一个具有高超教学智慧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独到的眼光,不被教学参考所束缚,能够发掘教材中不容易被发现的又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的内容。比如《祝福》的教学,有位教师就让学生思考:同样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同样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妇女,为什么偏偏祥林嫂的命运就这么悲惨?这样把学生引向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再次,教什么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对语言具有高度的敏感,本是语文教师固有的素养。语文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而最能体现语文能力的又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自然不能回避语言形式的学习与体悟。比如,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序》中说:“我们要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成为”和“显得”是两个很平常的词语。该怎样理解?能否前后调换?再比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会儿说“我实在无话可说”,一会儿说“我说不出话”,两者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相当的言语敏感度,就不可能发掘这些很有教学价值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引领学生对语言形式作深入的体察与感悟。
教什么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思考言语与人的关系、言语与人生的关系,不断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涉及语文教育哲学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也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对语言的敏感度。而怎样教的问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它是表面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