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2期 ID: 139013

[ 周曼云 文选 ]   

扎实的过程恰当的方法

◇ 周曼云

  北京一零一中学建校于1 9 4 6 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1 9 5 5 年,学校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 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并释其含义为“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建校六十多年来, 一零一中学语文组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进取创新。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三年来, 语文学科组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不但培养了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 而且取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 在2 0 1 0 年北京高考中,我校语文文理均分排在海淀区第二名,北京市高考25篇满分作文中我校占有6篇。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认为,语文课既要注重语文的实用价值和效能,也要注重语文的文化教养功能, 语文学科就是要对人进行长远的、精神层面的, 而非功利性的、短视的教育。即便从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要想取得高分, 离不开日常的积累和情感熏陶,离不开人文性的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我们认为,三维目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强调了“ 过程和方法” 。对学生而言, 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就是要突出“ 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中; 对教师而言, 就是要把教育做扎实, 做踏实, 要用心去研究方法和策略, 从而科学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三年实践下来, 我们更加认识到扎实的过程和恰当的方法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障。
  
  一、读写一体化,作文的功夫在作文之外
   “ 劳于读书” 可“ 逸于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作文材料的积累,作文材料的积累有赖于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对于学生,多读是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然而,教学中老师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书读得不算少,但写作水平并没有提高;学生掌握的阅读材料不少,但写作时能用上的不多。其实,这里面存在着阅读材料的有机转化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思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切实把阅读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1.强化课文的示范作用
  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叶圣陶也说过:“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很好地完成与阅读相关的系列教学任务外,多年来,我们十分注重强化课文对学生写作的启示作用。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1模块写作部分的内容是记叙文,该模块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这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了贯彻实施“读写一体化”的训练思路,我们设计了“读课文,学写作”的示范性学案:
  如何在记叙文学习中学会写作借鉴与写作反思明确课文学习的目的:在写作方面, 我们学习一篇篇课文, 到底学什么?
  1.学习写作技巧:语文特色校
  ◎ 如何叙事, 如何写人;
  ◎ 如何抒情, 如何议论;
  ◎ 如何布局谋篇。
  2. 品味精美语言, 深化语言储备与积淀。
  3. 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 反思自己的写作缺憾。经典记叙文, 叙事各有千秋, 抒情各有浓淡, 议论各有角度, 但它们的结构模式有着高度的同一性——生动叙事+ 真挚抒情+ 深刻议论= 经典记叙文。
  反思: 我们作文的叙事是否生动、具体、典型,叙事之后是否有油然而生的抒情,是否有情不自禁的议论。
  叙事,让作文走向生动,彰显你的才气;
  抒情,让作文走向感动,彰显你的人文;
  议论,让作文走向深刻,彰显你的思想;
  课文,决不可迷迷糊糊地学;作文,断不能随随便便地写;
  学,要有明确目标;写,要追求质量。顾振彪先生在谈“写作教材部分”的设计思路时说道,“作文教学注重与阅读的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让学生从范文中自主探究写法”。“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是思想认识上的积累,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研习。看重这个“基础”是为了写作的提高,这“提高”可以是思想认识上的感悟深化,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自我发展。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在学案的引导下,可以由课文作者的情感态度而激发自我思想的深刻认识,或从课文的高超技法中受到启发而找到了自己写作的一点“出路”。
  2.自选阅读与经典阅读结合 (1)关于自选阅读
  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定期积累的习惯,我们编辑了“美文读写周报”,定期发给学生,要求他们作眉批写观感,后来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搜集整理阅读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汇总为“语文小报”,在此基础上由几名学生轮流负责提炼成“班级杂志”,最后集成全年级的精华版阅读材料。同时,定期品评、展示、交流学生阅读的成果。整理、提炼、表达阅读成果,带动的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思维的深入发展。由阅读到写作,由输入到输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训练。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读写剥离”状况,提出具体要求——
  写批语:读完之后,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思想等某方面或多方面作较为深入的分析,写上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写心得:读了之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感觉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有感而发。引发联想:读了之后,从这篇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写作与之相关的文章。
  此外,教师还会明确要求学生,读时可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在重要的句子旁边写上评语,最好能坚持写读后感。读者在阅读时不可能对所读的内容无动于衷,喜欢与不喜欢,好与不好,都是有感受的,把内心的感受及时写出来,就是所读内容对读者灵感的触发,而且,在浏览别人的文章时,往往能发现自己要写的题目。因此,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长此以往,不仅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素材,同时也提高了鉴赏能力和认识水平。
  (2)关于经典阅读
  我们在高中起始年级开展了“走进名著,与大师对话”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表达感悟。通过开展“万卷杯”读书节等活动推动阅读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鼓励学生:
  点评一本小书,思考一番自我。每学期利用阅读课或者课余时间读书,并写随笔,点评书中的思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读后感。不定期发布阅读随笔。参加一次竞赛,思考内外世界。通过假期读书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关注书内的世界,思索书外世界的生活本相和人世本质,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对人性的洞察力、对社会的思辨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
  3.深度互评,共同提高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写上日期发回去是不行的,精心批改后发回去似乎也不够。传统的作 文批阅模式,即教师与学生、读者与作者间“一对一”的“书面交流”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设计了“谁的文章写得好”“我最喜欢谁的文章”“谁的文章对我启发最大”等主题,要求学生定期在课堂上或在课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品评,做到每篇作品至少有四名同学看过评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内推荐交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捕捉新的训练点,进行新一轮的写作指导。
  有的优秀作文初看并不惹眼,需要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其中韵味。考试之后,学生是怎样看待高分作文的,教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讲评?我们抓住这一契机,留了书面作业:这篇作文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得了高分?“我”的作文确实不如这篇吗?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惊喜:学生的点评非常认真,分析深刻且富有见地。老师对学生的点评进行再点评。课堂上,学生激动地欣赏着自己和同学的点评,饶有兴趣地讨论着老师的评语。结果,学生因读同学的作品而受益匪浅。
  总之,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的秘诀就是重视学生持之以恒地读书读文章,建立长效阅读机制,开展有效的“读写一体化”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用阅读促进思考,用思考深化阅读,之后用表达(写作)来固化阅读和思考的成果。写作从来都不是华丽辞藻的展览和写作技巧的炫示,没有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的文章,至少在目前的语文应试中,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由于学生在校生活单调,那种依靠阅历增长生活厚度从而提高思想深度的想法在中学阶段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除了重视写作本身的能力要求及过程外,还从多重阅读中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门径。
  二、以选修促必修:现代诗歌教学的意外收获现代诗歌是与学生的青春年华一样美好一样璀璨的人间独秀,不能因为近年来高考不涉及现代诗歌,就武断地剥夺学生欣赏诗歌的权利。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不曾读过诗,不曾为一首诗感动过,也是一件遗憾的事。在很多学校(包括重点校)因为课时紧张而把现代诗歌整体删去不教的情况下,我们非但没有删去,反而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简单地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赏析方法,以两三首诗为例教授吟诵品鉴的方法;之后每个学生把所有课本上的现代诗歌浏览一遍,确定自己最喜欢或最想评析的一首,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对这首诗的学习。要求是:选出组长,制作课件(课件内容必须包括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歌朗诵、内容赏析);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展示学习过程和成果,之后其他组的同学提问疑问,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新诗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着力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也没有看似开放实则定向的强制引导,有的是对语文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松绑,对学生青春年华的理解和尊重,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鼓励他们表达见解,允许他们选择合作伙伴,鼓励他们创新赏析诗歌的方式,激励他们勇敢地读出自我(多数学生不好意思朗读诗歌),等等。学生会在读诗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因为没有太多的框框,学生心灵自由了,心理轻松了,他们在诗的感召下,居然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较高水平的诗歌创作,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之后的小组展示异常精彩,有细腻的情感体验,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深刻的批判思维,有坚信光明、相信未来更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判断。我们从学生展示的过程中看到了令人满意的语文素养。最难懂的是诗,最难教的是诗,高考最没用的也是现代诗,但我们进行的现代诗歌选修部分的教学,受到学生空前的喜欢,他们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他们由原来对现代诗歌的讨厌、畏惧、不理解,到后来愉快地合作着,彼此分享着,大声朗读着,兴奋创作着,自由品评着三、精心设计学案,开展阅读教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倾听和思考,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投入情感和心灵。而事实是,多数语文课堂容易成为学生的“休息场”,学生是否在听、是否在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教师很难了然于心。如何让更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尽可能地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获益更多,我们对学案式教学进行了有效尝试。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它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要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这部分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最后学生要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认知角度说,是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是从泛读到深读再到表达的过程。因此学案设计基本分为以下三大板块:
  1.课前预习的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走近作家,与时代对话
  我们不满足于在讲授每篇课文前对作家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有些文章,是非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禀赋气质、精神追求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的,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往往伫立着一个品格高尚的伟大人物,如出身贵族却有着平民化追求的托尔思泰,如“在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的鲁迅,如被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巴金……所以,老师们刻意精选和整理了一些作家的生平资料写进学案,这些素材,使作品背后的作者跳脱历史尘埃的掩盖,由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演变为可亲可近的面庞,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悸动,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为写作积累鲜活丰富的素材。
  2. 课堂研读的条分缕析(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以赵海蓉老师教学林语堂《动人的北平》的学案为例:他笔下的闲适惬意的老北平生活让人神往,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诗意地栖居,老北平是做到了,你看 ;
  
   (找两处原文)最庸常的生活,又显出优雅的情怀,处处有美的灵光,诗意地栖居,是老北平的动人之处,也是林语堂的审美慧眼。“找两处原文”是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读得准、读得深——老北京的神、老北京的韵、老北京的从容与大度在哪里呢?需要体会,需要思考,需要知道别人作品好在哪儿,怎么好。
  3. 课后作业的拓展延伸(联想感悟)——走出文本,与自己对话
  俱往矣,我的北京生活,何处寻诗意?(把你在北京感受到的诗意写成一段话)
  学案式教学的目标是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加强作品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建立阅读别人与审视自我的关系。在学案中教师要求学生“把你在北京感受到的诗意写成一段话”,是拓展式阅读,是读与写的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从林语堂的老北京走出来,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北京,走进学生自己感受到的北京生活。反思这三年来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扎实的过程、恰当的方法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障。在确定教学过程与方法时,不仅要考虑到如何最大效能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更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其他学校都能完成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任务;我们的付出,我们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我们的优势是:高目标达到了高成效,法乎其上不是得其中,而是得其上。

扎实的过程恰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