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2期 ID: 138996

[ 徐杰 文选 ]   

在观课中成长

◇ 徐杰

  观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何观课,又如何在观课中得到成长,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一、确立观课立场,提高观课的精度
  
  观课,有三个基本立场,确立观课立场,其实就是选准观课的角度。
  执教者立场。在首届“志公杯”课堂大赛中,有一位参赛选手的课题是《七颗钻石》,这篇课文也是我喜欢的,而且,我在2009年获全国大赛特等奖,执教的也是《七颗钻石》。进入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执教老师的解读与设计和我曾经的课例进行比较,我发现这样以自我认识为中心的观课,不仅对上课老师不公,而且也影响到自己对课的客观判断,于是我迅速调整思路,不断揣摩“他想做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做到了么”……这样思考的收获是:我的“主问题”设计与该选手的“问题群”设计,是各得其妙的。换位思考,用执教者立场看这堂课,使我对“问题群”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立场。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观课:这个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么?这个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么?这堂课学生的积累怎样呢?我在做听课笔记的时候,习惯用黑、红两种颜色的笔,红色的笔专门记录学生的活动,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状态、活动收获……如此,我对课堂的认识,尤其是一堂好课的认识,就能充分抓住两个基本点:“教”与“学”。
  第三者立场。就是观课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内,沉浸到课堂中去,又要能冷静客观地做“旁观者”,跳出文本看文本解读,跳出课堂看课堂活动。对文本,对课型选择,对教学手段,对教学风格等,尽量撇开观课者本人的好恶,作出理性思考和判断。这个立场最适合用来观自己的课,做教学反思。我经常将自己一些课堂录像或录音拿出来,静静地看,静静地听,此时,我就是一个“第三者”,我对“我”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进行理性审视,这种“反观”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比较容易找到优化的路径。
  以上三个观课立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渗透同步深化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观课中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观课者,我们观课的眼光,才能更为敏锐和智慧。
  
  二、克服不良心态,提高观课的准度
  
  我们平常喜欢带着“听好课”的期待去观课,这其实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所谓的“好课”,其实也只是观课者自己心中的“好课”,是否科学,很难判定;而且,一旦遇到有些课不符合自己的“好课”标准,我们就很容易滑入非理性批判的泥淖。期待“好课”的心理,还会使我们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观课时总是不自觉地想“如果这样做就好了”,或者“如果不那样做就好了”,殊不知即使按照我们当时所想的“这样”或“那样”去做,也未必就真“好了”,“求全”的心理作怪,无形中就干扰了我们在观课中对“美点”的发现。
  拿“名课”来做参照,也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喜好,有些老师总是习惯于将一些名师的示范课或大奖课例拿来做参照物,取其所长与所观课之短进行横向比较,这种比较表面上看似乎有理,其实有弊。因为即使名师的课也是有遗憾的,有些名师的课还带着有争议的个性解读,拿它来衡量一些普通教师的课,就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判断,妨碍我们汲取“身边课”和“常态课”中的营养。克服了以上三种观课的不良心态,我们就能就“课”论课,“不因心态遮望眼”,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准。
  
  三、历练观课技艺,提高观课的深度
  怎样观课,是一门艺术,我们要通过“三看”来磨炼自己,来提高我们的观课深度。
  一看教学内容,就是看“教什么”。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这段话对执教者和观课者,是同样重要的。这样看来,《愚公移山》的课堂上,对愚公精神的主题挖掘仅仅止于“不怕困难”,就是教“浅”了;《老王》的课堂上,将教学的重心落在批判“文革”对人性的扭曲,就是教“偏”了;《项链》的课堂上,将人物赏析的活动定位在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就是教“反”了;《幽静悲剧》的课堂上,和初中学生大谈特谈季羡林的宗教情怀,就是教“深”了……
  观课,首先看“教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不仅是判断力,而且是判断力背后的东西:观课者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知能力。二看课堂整体布局,就是看如何摆布教学板块。
  上课犹如作文,需要讲究谋篇布局。所谓谋篇布局,就是看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梯度、是否能层层深入到文本深处,各个活动板块的详略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流程是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课堂的整体布局,不仅是执教者教学预设的能力,也是执教者综合实力的展示。
  在观课时,我们要学着提炼课堂布局,用简笔勾勒出教学活动的线条,这样做,就是“大处着眼”,就是看一堂课的“骨架”。请看我对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背影》的课堂布局的提炼:1. 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 切入,通过提问,切入到第六段;3. 突破,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词语锤炼、情感抒发等角度品读第六段;4. 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首段,体会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5. 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
  经过提炼,我们就真切感受到余老师“板块式”思路的精妙,对于“板块”的设置、轻重、取舍、衔接……就能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考。
  不仅是观名师的课,即使是普通教师的家常课,也需要我们的整体观照,这样的提炼多了,不但能训练出庖丁“目无全牛”的高超技艺,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我们教学设计时的统筹能力。三看课堂教学细节,就是对细节的品味鉴赏。
  教学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板块如何过渡与小结、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穿插的艺术,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是欣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显微镜。我们如果养成关注教学细节的好习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来看一段黄厚江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一个教学细节:追问。
  师:如果小说人物的结局不这样安排会有怎样的可能?
  生:我认为有可能在校长太太等人的撮合之下,别里科夫渐渐平了气,并且在华连卡的影响之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个性,最后终于和华连卡结婚。
  师:他的想象确实有点道理。大家看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也可能从此和华连卡断绝了联系,并且发誓从此永不恋爱。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如果没有,我们比较一下到底怎样安排最好。
  生:和华连卡结婚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合到一起,而且华连卡的哥哥也不会同意。
  师:婚姻自由,我们主要还是考虑他们自身的因素,看他们的性格有没有调和的可能。
  生:没有。因为华连卡是充满热情的,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而别里科夫是守旧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两者的性格完全相反。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说的理解的确有了一定的深度。那么会不会,也不谈也不死呢,就是说小说中安排别里科夫的死有没有必然性呢?
  黄老师为什么要追问呢?因为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穷追不舍”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怎样追问呢?“看来同学们对小说的理解的确有了一定的深度”是追问的铺垫,“那么会不会,也不谈也不死呢”,它肯定了“不谈”,这是已经探究过的,是承上,它又引导学生,在“死”与“不死”的问题上进一步思考,是启下。一“追”之下,学生的思维向着更高层次阔然前行。
  关注闪光的教学细节,不但可以启发我们的课堂思考,而且还可以在细节里,品出教者的独具匠心,品出教者的教学机智,品出教者推动教学行程的那一双“神奇的手”,品鉴之,学习之。观课、评课,一直伴随着语文老师的教学研究。学会观课,是一个教师业务成长的显著标志。学会观课,做一个智慧的学习者,因为每一堂课都值得你“择其善者而从之”或“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会观课,做一个理性的建设者,我们固然需要批判,但是建设永远比批判重要,你在观课中有建设的意识,你才能在建设中有优化的妙想。

在观课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