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2期 ID: 139006

[ 鹏宇 文选 ]   

“蹀躞”注释指瑕

◇ 鹏宇

  诗人臧克家的《当炉女》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近体诗,通过两幅生动而具体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歌颂了一位失去丈夫后自强自立的劳动妇女,饱含着对她勇敢地承担全部生活重担所表现出的坚忍精神的赞美之情。这首诗不长,浅显易懂,为便于比较,我们将全文摘录如下:
  去年,什么都是他一手担当,/喉咙里,痰呼呼的响,/ 应和着手里的风箱,/ 她坐在门槛上守着安详,/小儿在怀里,大儿在腿上,/ 她眼睛里笑出了感谢的灵光。今年, 是她亲手拉风箱,/ 白
  绒线拖在散乱的发上,/ 大儿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 小儿在地上打转哭的发了狂,/ 她眼盯住他,手脚不停放,/ 果敢咬住牙根:“什么都由我承当!”
  在第二幅画面中,在描述大儿的动作时,作者用了“蹀躞”一词。某中学教材注释说:“【蹀躞diéxiè】,意为小步走路或往来徘徊。”这种解释看似严谨,其实并不准确。
  “蹀躞”,收诸《汉语大词典》。在该词典中,“小步走路”“往来徘徊”分别为“蹀躞”的两个义项。课文注释在两者之间加了一个“或”字,也说明两者是并列的关系,而非完全等同。
  既然两个义项并不完全相同,那么是否都适合语境呢?结合课文来看,显然不是。在前一年,大儿还坐在母亲的腿上,说明其年龄还很小,第二年“捧住水瓢蹀躞着分忙”,应该描绘的是大儿捧着水瓢摇摇晃晃,行进艰难的样子。一个“捧”字足见其年龄仍小,因为小,所以必须捧着才能稳当。对于这样的小孩,说他“小步走路”是可以的,但若用“往来徘徊”来形容的话,就显得很不妥帖了。
   我们知道“徘徊”这个词有很强的语义色彩,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相当于“彷徨”,常表示一种犹豫不定而来回走动之貌。而且,即便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少有用“徘徊”形容儿童的情况。汉典网收录了“徘徊”在古代的五种义项:①往返回旋;来回走动。②犹彷徨;游移不定貌。③流连;留恋。④安行貌;徐行貌。⑤犹回环。除了⑤用于建筑之外,其余的虽然都可用于人和动物,但却没有用于儿童的例子。可见,在注释中用“往来徘徊”来形容大儿是不合适的。
  注释中之所以会出现“小步走路”和“往来徘徊”两个义项并存的情况,大概是照搬了《汉语大词典》等关于“蹀躞”的解释。古乐府《白头吟》:“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蹀躞”确有“往来徘徊”之意,不过那时的主人公是在宫外御沟上徘徊悱恻的诗人,而课文中才几岁的小孩子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无法与之相比,能“小步走路”已是不易,更莫谈“往来徘徊”了。
  所以,虽然从音义来看,“蹀躞”的注释是正确的,但是从联系课文的角度来看,还是将注释中的“往来徘徊”四字删去较好。毕竟脚注在注解课文时,总要与文意贴切些才好,并非“多多益善”,以免“画蛇添足”。

“蹀躞”注释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