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2期 ID: 138987

[ 张琳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道”与“术”

◇ 张琳

  ●一直以来,对理论知识的忽视,对操作技巧的偏好,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始终是悬而未决的事,是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事,是推进语文课改必须直面与反思的事。
  不久前,在一次教师研修活动中,培训院校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通过论证拿出了一份研修课程表,其中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语文教学论、课题研究、学术前沿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占了较大比重,一些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理论性的东西太多,不如听名师上上课,看看课例,讨论讨论有用。此种观点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了语文教学中一种“轻道重术”的倾向。一直以来,对理论知识的忽视,对操作技巧的偏好,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却始终是悬而未决的事,是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事,是推进语文课改必须直面与反思的事。
  改革十年来,语文教学一直没有摆脱困境,缺少突破性的进展。教学比较大的变化基本还是表现在术的层面,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些兼容并蓄、具有特色的教学法的出现等。但是,由于“轻道重术”的风气影响,求术之风日甚,甚而陷入为术而术的怪圈。好比原本要修一个池子来装水,关于池子的形状,花去不少心思:三角形的、四边形的、菱形的、圆形的……但是,最后池子里装的究竟是不是水?装了多少水?实际效果又如何?……这些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反而变得模糊起来。“轻道重术”“道术相离”可以说是这种怪现象的一个病根,也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践中,关于过度追求“术”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滥用多媒体,一节语言文字课,学生有时竟至于不用打开课本读书,课文内容都被做成课件演示; 一些阅读课,大量时间被音乐、图片、作者经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其他作品等充斥,学生没有时间去亲近语言、感知语言、熟悉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进而运用语言。歌德曾说:“阅读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这个“秘密”, 或许正是语文教学要探索、发现、获得与践行的。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 “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田本娜教授也精辟地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语感、帮助学生获得理解、运用语言的本领乃是语文的独当之任,每一节课都要责无旁贷,完成语文课的根本任务,这既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倘若过度求术,因术弃道,违背规律,只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盲目仿术,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各种培训活动多了,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多了,可以看到各地名师鲜活的课堂,学习他们宝贵的经验。这原本是一件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好事,但是实践中却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单纯地追求技巧,如谁怎么导入、谁怎么设置情境、谁怎么质疑、谁怎么处理教材,等等。另一方面则是生搬硬套。如,某教师在执教《搭石》一课时,把重点句子改成诗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手法旋即流行,有人甚至不顾文章特点,盲目模仿。真正要学习名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就必须去追问技艺背后的谜底、去发掘隐藏在深处的 “道”的力量。倘若流于形式,盲目仿术,必然弄巧成拙,无果而终。“术”作为方法、策略、技巧,只能因“道”成事,果欲得“术” 、用好“术”,必先明“道”。“术”合于“道”,乃是得“真术”与“优术”的根本,也是“术”之为“术”的真义所在,名师们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就是“道术相和”的典范。
  “术”的源头在“道”。“道”是理念,是规律,是原则。田本娜教授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百年语文”这一专题,她强调,根深才能叶茂,要了解语文的历史。的确,要搞好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思考清楚一个基本问题:语文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欲往何处去?探本求源,理性地审视语文的来路与发展方向,适应时代要求,科学地推进学科的建设,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搞好语文教学,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学习母语教学传统的精华,在继承中发展,稳健地变革。
  目前,对传统的学习仍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另外,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学科教学的特点,语文的意识强一些,非语文的元素少一些。学科的特点鲜明一些,也许就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己的田;就不会以繁杂的形式代替教学内容,以简单的文意理解代替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实践……相反,会涌现出更多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人,像斯霞那样,能够尊重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律,锻造出教“灭”字之类的经典的识字之术;能够尊重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倾向,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孩子出发,以人为本……
  《纲要》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我们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引导教师正确处理“道”与“术”的关系,纠正舍本逐末的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道”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