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名篇《孔雀东南飞》“俱会大道口”的“会”字,各种收录该文的著作绝大多数无注释,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与《乐府诗选》,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要么按其常用义“相会”解释。“相会”应为多人原先不在一起,后来才到某地见面。但文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是从家里出发后就一直在一起的,所以,不会在大道口才见面。
笔者以为此处的“会”应为“前往”义,即夫妻二人一起到了岔路口,因即将离别,所以才有焦仲卿“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的情境。从下文“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难分难舍场面也可知道,二人并非相会。
《广雅·释诂》:“括、致、会、抵,至也。”《方言》卷一:“抵、亻致 ,会也。”《方言》每条先列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用“常用词”作释的体例,足以证明早在汉代“会”的“前往”义便已普遍使用。如《汉书·五行志上》:“桓不寤,与夫人俱会齐,夫人谗桓公于齐侯,齐侯杀桓公。”此处的“会”,《春秋》《左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汉书·五行志》及颜师古注俱作“如”。虽语言三要素中词汇的发展最快,但一种语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往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所以,“会”的“前往”义可能在扬雄之前早已产生。先秦的语言事实便足以为证,如《尚书·禹贡》“又东会于泾”,《史记·夏本纪》作“又东北至于泾”,《汉书·地理志》作“又东至于泾”。又如《左传·昭公四年》“夏,诸侯如楚,鲁、卫、曹、邾不会”,《史记·鲁世家》作“昭公称病不往”。
古文献中,“会”往往和表示“前往”义的词对举使用。如《后汉书·祭遵传》:“ 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会”“临”同时出现。又如《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武德乐》:“声教咸往,舟车毕会。”“往”“会”对举。再如《三国志·吴书·顾雍传》:“黄武四年,(顾雍)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临”“会”“往”同时出现。据史书记载,某人去世之后人们前往吊唁,常常“临吊”“往吊”和“会吊”交互使用,说明“会”应与“临”和“往”同义。“临吊”者如《新唐书·柳晟传》:“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往吊”者如《新唐书·苏世长传》:“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会吊”者如《汉书·孔光传》:“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公卿百官会吊送葬。”
《说文》:“会,合也。”段玉裁注:“《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可见“会”的本义为器物之盖。由此引申出“会合、相会”义。对于原先不在某一地点的人来说,如要会合、相会,肯定要奔赴目的地,此时便含有了“前往”的意义要素。如《左传·襄公元年》“齐人不会彭城,晋人以为讨”,可解为“会(晋人于)彭城”或“前往彭城”。《史记·项羽本纪》“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可解为“会(己于)薛”或“前往薛地”。但如果多个行为主体从出发点到终结点始终在一起的话,就不能将“会”解释为“相会”义,否则显得迂曲。
历来人们对“会”的“前往”义注意得很不够,如《汉语大字典》“会”字头:“ 至;到达。《广雅·释诂三》:‘会,至也。’”无任何例证。《辞源》和《汉语大词典》连这个义项也没有。不过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客观的语言事实,如对于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名篇《孔雀东南飞》“俱会大道口”的“会”字,各种收录该文的著作绝大多数无注释,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与《乐府诗选》,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要么按其常用义“相会”解释。“相会”应为多人原先不在一起,后来才到某地见面。但文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是从家里出发后就一直在一起的,所以,不会在大道口才见面。
笔者以为此处的“会”应为“前往”义,即夫妻二人一起到了岔路口,因即将离别,所以才有焦仲卿“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的情境。从下文“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难分难舍场面也可知道,二人并非相会。
《广雅·释诂》:“括、致、会、抵,至也。”《方言》卷一:“抵、亻致 ,会也。”《方言》每条先列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用“常用词”作释的体例,足以证明早在汉代“会”的“前往”义便已普遍使用。如《汉书·五行志上》:“桓不寤,与夫人俱会齐,夫人谗桓公于齐侯,齐侯杀桓公。”此处的“会”,《春秋》《左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汉书·五行志》及颜师古注俱作“如”。虽语言三要素中词汇的发展最快,但一种语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应用,往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所以,“会”的“前往”义可能在扬雄之前早已产生。先秦的语言事实便足以为证,如《尚书·禹贡》“又东会于泾”,《史记·夏本纪》作“又东北至于泾”,《汉书·地理志》作“又东至于泾”。又如《左传·昭公四年》“夏,诸侯如楚,鲁、卫、曹、邾不会”,《史记·鲁世家》作“昭公称病不往”。
古文献中,“会”往往和表示“前往”义的词对举使用。如《后汉书·祭遵传》:“ 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会”“临”同时出现。又如《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武德乐》:“声教咸往,舟车毕会。”“往”“会”对举。再如《三国志·吴书·顾雍传》:“黄武四年,(顾雍)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临”“会”“往”同时出现。据史书记载,某人去世之后人们前往吊唁,常常“临吊”“往吊”和“会吊”交互使用,说明“会”应与“临”和“往”同义。“临吊”者如《新唐书·柳晟传》:“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往吊”者如《新唐书·苏世长传》:“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会吊”者如《汉书·孔光传》:“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公卿百官会吊送葬。”
《说文》:“会,合也。”段玉裁注:“《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可见“会”的本义为器物之盖。由此引申出“会合、相会”义。对于原先不在某一地点的人来说,如要会合、相会,肯定要奔赴目的地,此时便含有了“前往”的意义要素。如《左传·襄公元年》“齐人不会彭城,晋人以为讨”,可解为“会(晋人于)彭城”或“前往彭城”。《史记·项羽本纪》“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可解为“会(己于)薛”或“前往薛地”。但如果多个行为主体从出发点到终结点始终在一起的话,就不能将“会”解释为“相会”义,否则显得迂曲。
历来人们对“会”的“前往”义注意得很不够,如《汉语大字典》“会”字头: “ 至;到达。《广雅·释诂三》:‘会,至也。’”无任何例证。《辞源》和《汉语大词典》连这个义项也没有。不过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客观的语言事实,如刘洁修先生解释“殊途同会”的“会”为“至”义,可谓得其确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