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1月,在语文出版社主办的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来自河南的裴瑜老师和来自江苏的范晓冬老师分别执教了《天窗》一课。裴老师是小学语文老师,而范老师却是高中语文老师,风格差别如此之大的两位老师教出的课果然如大家所料,差异显著,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有的老师说,看到高中语文老师与小学语文老师的同课异构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感谢大会的创新。本刊征得裴瑜老师和范晓冬老师的同意,将这两节课整理发表,希望它们也能给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带去思考和启迪。
一、裴瑜老师教《天窗》
(通过三个小游戏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天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解决了关于《天窗》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是什么呀?
生:八九自然段的“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什么?
生:第九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天窗为什么是“神奇”的?
生:“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是什么意思?(师板书。)
师:这节课就让咱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打开课文138页。快速浏览四到七段,想一想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生:写了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作者茅盾先生可是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是丰富而精准的,在这里他为什么要重复相同的句子呢?
生:这样更能点明重点。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
生:更能写出孩子们离不开天窗。
……
师:好的。孩子们,其实呀这是一个语言规律。在一篇文章当中,像这样反复出现的句子非常重要,它表示的是强调。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捕捉住这样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怎样品读呢?就是要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段话讲得是什么呀?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比如,我在读到第四段“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的时候,我从“地洞似的屋里”仿佛感受到了那种黑暗、潮湿、闷热。我想作者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失落的,文中说的“这时候”就是失落的时候。我就把“失落”写在这句话的旁边。瞧,像这样捕捉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就是品读的一种方法。你们想自己试试吗?
生:想。
师:还是第四段,你们自己品品试试。不用写那么多,简单的几个词就可以了。(学生品读,标画。)
师:好的,你从什么地方品出了什么情感?
生:我从“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知道了这时候孩子们很高兴。
师:能说说重点是哪个词吗?
生:“顶喜欢”。
生:我从“偏就不许”,体会出这是一个感情的变化。
师:怎样变化?
生:由高兴到失落。
生:“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跟前面是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孩子们无奈的心情。
师:什么地方做出了对比?
生:一个是“顶喜欢”,一个是“到屋里来”,做出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他把前后联系起来,这样品读就更到位了。还是这一段,谁还想说?你从哪儿品出了什么?生:我从“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看出孩子们很郁闷。
师:你品的是和老师同样的句子,却品出了自己的滋味,很好。孩子们,你们品得多好呀,能把自己品出的情感有滋有味地读出来吗?
生:能。
师:自己练练试试。谁想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字正腔圆,读得很好。纠正个字音,是“地洞似的”。(生读。)
师:他读得已经很好了,我想如果能把那种“顶喜欢”和“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对比读出来就更好了。这么多人都想读呀?那我们一起读好不好?(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好,读得还不错。“这时候”可不仅仅是夏天阵雨来了的时候,谁能结合刚才的品读说说它还是什么时候?
生:它还是孩子们郁闷的时候。
生:还是失落的时候。
……
师:是呀,这么多的情感、这么多的情景,都凝聚在这短短的“这时候”之中,让咱们体会到了茅盾先生语言的精妙。
师:瞧,我们结合第四段品读出了“这时候”背后的含义。孩子们,这小小的天窗是怎样慰藉孩子们的呢?我们来看第五段。在这一段中,有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事物。请你用不同的线条把它画出来,然后品一品作者看到和想到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能品出不同,就能帮助你理解“神奇”了。(抓住重点词句,如“卜落卜落”“带子似的闪电一划”“这雨、这风、这雷、这电……”,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且指导朗读方法,如“重音轻吐”,用读体现品的结果。)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阅读后的成果—一起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读第五段。)
师:不错。谁发现了,作者看到和想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他看到的很单一,想到的却很丰富。
师: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看到的只有雨和闪电,而想到的却有雨、风、雷、电。
师:说得多好啊!是呀,正像你们体会的那样,透过小小的玻璃,作者看到的雨是小的,想象到的雨是—
生:大的。
师:听到的声音是细微的,想象到的声音是—
生:猛厉的。
师:好,作者看到的景物是普通的,想象到的景物的是—
生:特别的。
师:孩子,此时你的孤单、难过、失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你变成了什么?
生:兴高采烈。
……
师:是呀,这样的变化是谁带给你的?
生:天窗。
师:是啊,天窗就像一个万花筒,它是那样的变幻无穷,妙不可言。它就是这样慰藉孩子们的。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品读,谁来解答解答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生:因为天窗会在你郁闷的时候让你变得快乐。
生:因为天窗能让我们的想象丰富起来。……
师:好,孩子们,结合四五段,我们已经初步体会了“神奇”。课文的六七段和四五段的段式很像,你也可以运用刚才品读的方法,抓住“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啊?“慰藉”又是怎样慰藉的呢?(师生共同品读六七段,并解决“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问题。)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从四到七段已经理解了“神奇”,课文的八九段,同样有“神奇”。要想读懂八九段,得先读懂一个长句子。这个句子一共有56个字,很不好读,也很不好懂,你们先自己读读试试,看它到底说的是什么,看谁能把长句子读短。(师生品读八九段,重点抓住第八段的长句,体会天窗的“神奇”。)
师:是啊,天窗能让孩子们从无看出有,从虚看出实。能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能让孩子们放飞想象,它多神奇呀。我们也是一群“活泼会想”的孩子呀,你从天窗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写几句话。
生: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越过的一道亮光,想象到这也许
是哈利·波特带我到魔法世界去玩。
师:你的想象真神奇,你从无中看出了有。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我是怎么评价他的呀?学以致用,我们课文的八九段,都是赞美神奇的。老师帮大家进行了梳理、归纳,一会儿别人说想象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怎么样运用合适的句子去评价它,好不好?
生:我会从那小玻璃上掠过的一道光,想到这也许是小精灵们在开焰火晚会。
师:谁愿意评价他?
生:你从虚中看出了实,比任何你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
师:很好。孩子们,刚才你们说的是一个“也许”,那如果让你们说三个“也许”,会吗?这是我们课后的作业。
师:孩子们,此时我们的会场是没有天窗的,我们却依然可以想到这么多,我觉得有一扇窗已悄然打开,这扇窗开在哪里?大声说。
生:心灵里。
师:心灵里。孩子们谁能解答一下,你们一开始质疑的“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和那带引号的“天窗”到底是什么呢?
生:带引号的“天窗”是我们的心灵。
……
师:是呀,就是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引发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它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那你们懂这个问题了吗?
生:懂了。
师:此时让我们再来看课题的天窗,你觉得天窗还仅仅是一扇小小的玻璃窗吗?
生:不是。
师:天窗是什么?
生:天窗不仅是我们眼睛的窗口,也是我们心灵的窗口。
……
师:真不错,我把你们的理解和我的感悟打在大屏幕上,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师生一起读。)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要学完了,但是我们探索名著之旅的脚步却不能停止,请你们回去之后继续在茅盾的其他作品,比如《林家铺子》《子夜》中,感受他语言的精妙,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有关茅盾文学奖的资料,并选读其中的获奖作品。好,孩子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二、范晓冬老师教《天窗》
师:大家猜一猜我手里面拿的是什么。
生:是零钱。
生:是橡皮。
生:也可能是钥匙。
师:我们把这三个连起来,该怎么连呀?
生:也许是零钱,也许是橡皮,也许是钥匙。
师:你是不是知道范老师今天要讲《天窗》这篇课文啊?不知道啊?你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其实我手里啥也没有。你造了一个句子,用三个“也许”造了一个句子,而且都是想象。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天窗》。我们先不忙着看书,我们先做这么一个小实验。我们脑袋上面是灯,灯是什么?
生:灯是可以照明的东西。
师:灯是照明工具。但是你要写作文的时候,能不能写照明工具?不能。那立意太差了。要写灯像什么。记住我的口诀:“不在乎它是什么,而在乎它像什么。”它照明嘛,光明。我只要写光明,写希望,那我的立意就高。顺着这个思路,想想牵牛花是什么。(生答。)
师:牵牛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如果以“牵牛花”为题目,你能不能写多年生草本植物?不能。你得写什么呢?你看那牵牛花,只要有点机会就往上爬,顽强不屈地向上。还有一个是趋炎附势,顺杆爬。一种是褒义的,一种是贬义的,但是你就是不能写它是草本植物。今天我们讲的《天窗》,重在一个“窗”。窗是什么呀?窗户吧?窗户是什么?实在没有解释,窗户就是窗户。那么它象征什么?
生:光明。
……
师:窗户能给你带来光明,我们的眼睛像窗户一样,透过这个窗户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但是可以想象……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象,而一个人想象最丰富的时候,是少年、是儿童时期。那么丰富的想象该怎样去体现呢?这篇文章就是茅盾这位文学大师,写他童年时候,借天窗这么一个小物件表达的想象。以后学习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文章本身告诉了我什么?第二,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什么?
师:现在可以看课文了,看的时候我们先做这么一件事:先数一下总共几段,每一段前面标个序号。咱们一块数,几段?
生:九段。
师:自己来读一下,把每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词找出来……
生:第一段我觉得是“只有”。
师:“只有”是一个虚词。能找一个实词吗?有的同学说,虚词、实词我不懂呀。这两个概念好像有点难,我说一下。简单打这么一个比方:这儿有一堆砖,还有一堆水泥。想把这个砖垒成结实的墙,要不要水泥呀?需要吧?如果没有砖,光有水泥,能不能垒墙呀?不能。如果光有砖,没有水泥,能不能成为墙呀?能,但墙不结实。实词就跟砖一样,虚词就跟水泥一样。一个句子就是靠若干虚词和有实在意思的实词搭配起来的,我让你找的是有具体意思的实词。
生:我觉得是“木板窗”。
师:这个有点实在意思。还有呢?
生:我觉得是“光线”。
师:“光线”,有点意思。我们把第一段集体朗读一遍吧。(生读。)
师:这一段话咱们觉得主要是想说什么呢?是不是想说木板窗呢?为什么要有木板窗呢?木板窗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呀?光线、空气吧?这里说的是效果—光线和空气。
师:第二段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黑得像地洞”。
师:“黑”。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是不是都找的“黑”?全票通过!
师:第三段,你说。 生:我觉得是“天窗”。师 :一二三段,我在黑板上这么一写,你就明白了。“光线、空气”,人需要光线,需要空气。但是它“黑”,因为“黑”,见不到光线、空气,于是就要有“天窗”。你看,天窗的来历,有了吧?这三段就是这种关系,同学们看明白了吧?师:你能不能仿照我这个方法,把四到九段也画出来呢?可以讨论,前后左右商量。当然觉得坐着不方便,你可以跑,满场跑。图形自由画,我们没有标准的。(生阅读,讨论,标画。)
师:不错,我刚才看了看我们同学画的,有点意思了。看我的黑板。很多同学画的和我的一样。和我的不一样,不代表你就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反思,范老师今天画的到底对不对,用时间来检验它,也许范老师画的是错的,我们共同探讨。
师:你看第四段,我们把这段一起念一下。(生读。)
师:雨来了,人们干什么呢?
生:关木板窗。
师:小孩跑哪儿去了?
生:屋里。
师:跑屋里了,他很想到外面看看,不让出去怎么办呀?只好透过窗户去看外面。这样看,四五段说得是什么呢?是“雨来了”。点到天窗了吧?
师:这个天窗是不是光为了下雨而准备的呢?看六段和七段……(师生品读,分析六段、七段、八段,标画关键词。)师:现在看第九段,我要给你们强调一下,第九段的关键
词是“感谢”,发明这天窗的人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是大人给了孩子一个产生想象力的机会。这样看来,八段是“神奇”,因为“神奇”,所以孩子们“感谢”。(板书)我再画一个括号,为什么这么画呢?能不能猜出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范老师课上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生:我觉得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和第八段、第
九段有共同点。
师:什么共同点?
生:也就是天窗。
师:全文都是天窗!你看,一、二、三,讲天窗咋来的;四、五和六、七,讲天窗很重要。天窗对孩子很重要,文中有一个词组,用得非常好,咱们找一找。
生:“唯一的慰藉”。
师:这样看来,四五和六七加起来,说明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八和第九这一块自然说的就是天窗给作者后来的思考。看起来这篇文章写的是童年生活,实际上是作者站在成年的角度,来回忆童年,这个大家要注意一下。我们说到这儿的时候,文章的结构大体上就清楚了。
师:生活中,我们也难免有着不愉快的时候,在不愉快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有一点慰藉呢?“慰藉”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解释吗?
生:我觉得慰藉就是对我的安慰。
师:对。“慰藉”和“安慰”是一个意思。在这儿我给你们介绍一个解词方法,我黑板上写一道题。念这句话—
生:“我国幅员辽阔。”(师以“幅员”为例讲解解词方法。)
师:文章的大体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下面我们做这么一
件事:找出自己认为陌生的字,把它画出来。(生读,标画,学习生字。)
师:我们认生字,记拼音是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我来问一个同学,这个“宙”字是怎么写的?
生:一个宝字盖加一个由。
师:这是一种描述的方法。我再问你们,“霸”字怎么写?
生:一个雨字头加一个革,那边再加一个月字。
师:雨革月。认字的时候,有的同学喜欢把这个字反复写,那个意义并不大。用你的嘴巴描述一下这个字怎么写!描述一下记忆是最深刻的。
师:我们把这么多字词找出来了,那个同学用了三个“也许”造了一个句子,提前完成了我的任务。到这儿,可以说,我们基本上知道了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那文章能够让我们想到什么呢?……我想到了创造力的问题,我还想到了一个: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好,很漂亮。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构记在心里,模仿它,去写作文。比如你要想写一个东西的时候,来历放在第一部分,最后你得总结一下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我这儿有一瓶水,为什么想起一瓶水呢?屋里太干,我渴。水是咋来的?我得讲来历呀。是工作人员给我的。水是干什么的?是喝的。它象征什么呀?象征工作人员对我的爱。你得这样,这才叫立意高。有些同学说,你能想到,我们想不到。慢慢想吧,总有一天会想到的。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前后看一下。这个单元叫“名著之旅”,里面第一篇就是《天窗》,后面是《我是猫》。再往后翻是《杨子荣借题发挥》,选自曲波的《林海雪原》,《林海雪原》这篇课文东北的同学学起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离你们最近,它写的就是东北的故事。后面有一个《武松打虎》,选自《水浒传》。整个单元都是从名著过来的,课后有关的名著大伙看一下。课就上到这儿,结束。
三、教师自评
裴瑜:反思《天窗》一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 简化流程,突出一条主线。课文从头至尾表现的是孩子想象的神奇,而“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抒发了作者对神奇想象力的赞美。在课堂上,我以“神奇”为线索,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神奇”,体会情感,放飞想象,积累语言,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 顺学而导,教会学习方法。课堂上,我从学情入手,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存疑,并指导学生运用品读的方法,带着问题与思考走进阅读,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语文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
3. 化繁为简,突破重点难点。八九段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我抓住长句子,让学生自读、讨论,通过变换句式、提炼句子主干、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真正让孩子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由于对学情缺乏全面的了解,课堂上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情境创设还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与提高。范晓冬:这次沈阳讲课,我的目的就是想以课文《天窗》为载体,把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展示给与会同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甚至争议,从课后大会的互动环节来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
注重学习方法的传达,让学生理解学习是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这是我这堂课的目标,方法引导—用方法理解课文—总结新的方法,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我想启发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断总结、验证和完善学习方法的习惯,才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看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必划分过细,我在课堂上运用的这些方法本身也具有可操作性。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们很快就把这些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当中去了。有个现象令我忧虑: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有个环节是我要求学生们前后左右自由讨论,我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孩子都立马齐刷刷地,宛如士兵做规定动作一样,四人一组开始讨论。看着那些本应活泼的孩子们都变得那样“整齐划一”,我不免心生悲凉,课堂纪律是好了,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也受到了抑制。民族兴旺需要国民的创造力,创造力源于想象力,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尤其重要。孩子就是孩子,切莫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牺牲孩子们的自由活泼的天性。权作一种声音,就教于大方之家。
四、点评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形式,有利于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比较,有利于不同教学风格、多种教学方法的展示。裴瑜老师和范晓冬老师教的《天窗》,都上出了自己的特色,看后让人回味无穷。
两位老师的教学不同点在何处?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裴瑜老师针对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起伏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突出语言学习这个重点。散文教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必要的。教学时,她以第四段为例,教给学生品读方法—品味一段话的意思,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品读课文后面的段落。在学生品读实践过程中,她非常重视朗读指导:或示范朗读,或提示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读出正确语气和语调,或比较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天窗为什么“神奇”,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从无看出有,从虚看出实”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实践逐一解决。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品词品句,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范晓冬老师的课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达,具体做法是“方法引导—用方法理解课文—总结新的学习方法”。他以茅盾先生的这篇散文为例,通过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立意和结构,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读写结合是这节课的教学特色。老师先以“灯”“牵牛花”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议论,进而得出结论—对于一件物品,不在乎它是什么,而在乎它像什么(象征意义),让学生感悟到这样的立意才高。紧接着回到课文,引导学生领会茅盾笔下的“天窗”不是讲它一般意义上的透明透气功能,而是讲天窗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奇的,天窗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他采用独特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路,使学生很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天窗的来历—天窗的作用—作者关于天窗的感想。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今后习作合理布局谋篇、有序安排材料。
另外,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有差异,裴瑜老师教学严谨,入情入境,感染力强;范晓冬老师幽默风趣,机智灵活,教学有张力。
两位老师的教学也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裴瑜老师用两课时教学这篇课文,为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教给学生品读方法。范晓冬老师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重点教学生体会作者立意的技巧以及找画关键词理清文章结构。同样,他们也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老师指导、点拨过多,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少了。
同一课题,两位老师的教法差别很大,这种差别给我们很大启示。范老师打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惯式,学生自读已理解的内容就不在课堂上反复咀嚼,而是抓核心问题进行引导,点拨自主阅读方法。他的教学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语文教学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学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课例,让更多的老师进入情境之中,共同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