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2期 ID: 139025

[ 包兵兵 文选 ]   

怀念我五年级的语文课

◇ 包兵兵

  有一次,我在桂林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感触很深。就这么一节四十分钟的短课,授课教师竟用了三分之二的课时来教课文中的生字词:先教学生怎么读,后教怎么起笔写某个字,最后再领学生熟读。如果是把生字词的具体意义、用法讲一下,倒是无可厚非,但一味盯在“读”“写”上,显然是偏离教学主旨了。要读,也是读课文,却不是读字词。
  听完这节课, 我不免更加怀念自己上小学五年级时的语文课了,当时教我们语文课的是殷老师。他的语文课就三大块内容:读课文、写日记和办板报。殷老师告诉我们,读课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种是模拟作者的感情去读,由于站在读者和作者不同的立场上,所以读出的效果就大不相同。读课文,用我们那里的农村话讲就像是“品豆腐”,越品越香,要是用多种品法,就更有味道了。反观现在不少语文阅读课,把阅读教学目标定位在“读熟”和“读透”上,结果学生读课文完全是一个腔调,而且枯燥无比。只有当学生读出了个性化的“品味”,读出了发自肺腑的真实感受,才能称得上有效的语文阅读。
  写日记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不要求字数,但不能瞎编乱造。殷老师在每周五上午都会检查日记,写得认真的同学会得到一份小奖励:带橡皮头的铅笔。尽管这样的铅笔大家人人都有,没什么稀罕的,但因为是老师奖励的,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后来才知道,我们交上的日记,他一篇都没细看,只是看看字写得怎么样,态度是否认真。不细看的原因很简单:日记应该只属于作者自己。殷老师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通过让我们写日记可以更好地发现它们,最后当然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奖励。正是如此平常的写作“训练”,反而对我现在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经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不会写作文,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经常练笔的好习惯。语文课上学到的词语、句式、修辞等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写日记的过程中,这样既复习了课本知识,又学会了实践运用,还能把自己的字练得更漂亮。网络再发达,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积极作用。
  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办板报。每周一版,人人一份。记得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去文具店买一张报纸大小的白纸,为周末两天办报做准备。我从自己买的书刊和报纸上收集一些小笑话、短篇时文、谜语等,把它们合理地安排到自己的板报上。我用彩笔画上熊猫、小树、花花草草之类的插图,最后再在事先留出的版头空白处用黑色的粗水笔写上“语文报”三个大字,下方注上自己的名字,就算完工了。至今,我还对办板报的情景记忆犹新。那么小的年龄,就学起了办报纸,考虑什么素材最好,怎么排版最恰到好处,画什么图片最美观等,没想到自己就是这样既把语文课给学好了,又获得了许许多多的乐趣。当然,办得好还是有奖励的,奖品还是带橡皮的铅笔一支。
  回想起这些, 再看看现在, 我越发相信,要解决不良的语文教育教学症结,关键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师身上。同样是要应付升学考试,为什么有些老师的语文课那么精彩生动,令学生热爱欢迎,而有些老师的语文课却是枯燥生硬,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课注重的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情境下走进教学文本背景,走进文本深层内涵,走进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去细心地观察和体验。语文教师要做的核心工作不是教学生怎么去应付考试,而是怎么去发现和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怀念我五年级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