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观摩了部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的系列“开门课”(主要指起始年级第一学月的语文课),明显地感觉到了新的教学诉求,从侧面看到了中青年骨干们教学探索的一些趋势。现以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老师的“开门课”为例说明一下。
一、教材处理:走向筛选、整合、重组
这里的筛选、整合、重组,不仅针对同一版本、同一年级的教材,也包括不同版本、不同年级或是更为广义上的教材。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教材、重建教材,既反映出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探索中的勇气与热情,也体现出他们努力实现教师—教材—学生有效对接的追求与智慧。其要义是:教材为我所用,我为学生教教材。
王君老师任教的学校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区里统一使用苏教版教材。新学期开始,王君老师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去逐篇讲解课文,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编。其主要做法是:第一,筛选。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筛选出“一类精讲课文”若干篇,“自读课文”若干篇,形成清晰的精讲脉络。通过大刀阔斧为教材重新定位,以促进教材使用的高效性。第二,整合人教版、语文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吸取其精华课文,研究原有教学单元的特质和学生需求,进行单元重构。比如第一单元,王老师就在冰心和泰戈尔散文诗的基础上,引入汪国真的小诗,进行了以“华山论诗”为主题的新课整合小诗学习,非常有创意。第三,在课文推荐书目和教育部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当代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形成以“世界公民中国心”为主旨的“人大附中西山学校阅读板块”,作为教材辅助。这样一来,教材就由单一变得多元,由平面走向立体,从根本上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了源头活水,学生学得新鲜、高效,教师教得自然、顺心。
二、微观设计:独辟蹊径,直击关键
“教材是例子”这句话为语文研究者所喜爱,但少有研究者认真研究“例子”发挥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成为一“例”,从而打开众“例”的大门,换句话说,如何将文本的“例子”价值发挥到最大。认识“例子”只需一个观念,发挥“例子”的价值却需要教师对课文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令人欣喜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独立研读文本的意识和能力已大大增强,在他们的课堂中,常常会看到对文本价值的独特开发,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点抓得虽小,却往往走得很深,切切实实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所用之法,更是巧妙之极,确实是用在关键时,点在关节处。
比如王君老师上《安恩与奶牛》一课,就重点选择了两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进行敲打:在引导学生探讨安恩对两个买牛人的不同回应(一句话用的是句号,一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后,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巨型的句号和感叹号,鼓励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破解这两个标点符号之谜。”漫画一出,全场皆活。最后,王老师引导学生们抓住课文中的核心词语“我们”反复敲打,并进行拓展提炼升华。这堂课极简约,极有深度,极富情趣,教学效果很好。
三、学生发展:着力于公民意识、全球意识的培养
信息化使世界越来越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融入世界青年团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全球意识,就成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着力思索的新问题。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新一代中青年骨干教师巧妙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意识、全球意识。
新学期,王君老师在第一堂语文课上讲了一个“老”故事:中国人、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杯子漏水的问题,要孩子们反复变换角度评价这些方法。王君老师说,几乎每迎接一批新孩子,她都会出示这个素材,告诉孩子们多角度多创意也就多精彩。
但这一次在讨论的最后,王老师追加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觉得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有毛病吗?”一个小女孩儿这样总结:“我认为老师没有必要给四个学生分别安上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俄国人的名号,直接叫他们学生一、二、三、四就可以了,因为隐形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定性会导致学生对故事中方法的判断出现偏差。”比起以前的教学,同样的素材使用,王老师增添了人文情怀和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第二堂课,王君老师就刻意去唤醒孩子们的质疑意识和批判意识。她用教材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来当例子。一是开门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二是第三课冰心的《纸船》。王老师说她去年只读出了赵丽宏文章中的一个病句,今年却读出了一堆病句。赵丽宏毕竟是个文学家,文学家可能更侧重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因此在语句顺序的逻辑安排上就不太讲究。但中国语文是最精微缜密的,谁前谁后,实在是会严重影响汉语的美感,影响孩子们的语感培养。于是她带领孩子们质疑课文中的诸多句子并且尝试调整。不仅如此,她还在批判的同时教会学生谨慎地辨别和理解对方的立场。比如她先后两次展示了赵丽宏写得很严谨的句子,告诉孩子们作家的精彩是最主要的,吹毛求疵只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否定他人。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观点,之后她又带领学生们对冰心的《纸船》进行了质疑。结果孩子们的探讨证明:大家的很多质疑并不恰当。王老师说,这是想要教给孩子们一种辩证的态度:质疑不是为了否定对方打倒对方,质疑更是为了深刻地理解对方,所以,质疑问难是美德,而沟通理解更是胸怀,这样的胸怀,就是一种现代人的胸怀。
四、未来方向:呼应信息化,“信课”深度整合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中青年教师的课堂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对此,语文教学界也颇有微词。面对种种责问,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当今社会,一个无法用现代信息手段与学生沟通的教师,将如何真正走近90后学生的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关键是看怎么用。在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局面:网络已被引入了教室,用到了课堂。
本学期,王君老师任教的班级为“苹果未来班”,学生人手一台苹果牌笔记本电脑,学校实现校园无死角无线上网。学生的学习平台已经从传统的教室向互联网上的多个阅读、写作平台延伸。现代信息手段究竟会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从王君老师的“开门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探索上的新特点:于内,大胆创新教材、创新教法,力求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更加人本化,把理解和尊重学生作为一切语文行为的立足点。于外,纵横捭阖,上下突击,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的高架桥,全力打通课内外,努力链接可能的信息渠道,充分表现出教学心态和教学行为的开放。
开窗放入大江来。中青年教师正在快速成长,其积极有为的状态代表着大多数一线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情怀。他们的探索也正描绘着我们语文教学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