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7期 ID: 138640

[ 欧治华 文选 ]   

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文体训练观的思考

◇ 欧治华

  一、语文课程标准应加强对文体训练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提出了各阶段的文体写作要求,对7~9年级规定:“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但这种目标因缺乏具体可行的指导策略而很难在教学中实现。“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未提及写作和文体,“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重视写作过程和情感态度,对文体训练却没有涉及。再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提出了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要求,未涉及具体文体,只在选修课程设计中,按5个系列对“诗歌与散文”等文学作品和实用文提倡“尝试”创作或”学写”,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无怪乎王荣生教授质疑:“我国语文课为什么门乎没有写作教学?”原因很多,但“按我们的判断推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时期地、大规模地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有直接的关系。与国外课程标准相比较,直观的印象,是我国语文课程目标有欠具体。”
  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加州《英语语言艺术》近300页的课程框架详述了12个年级的写作内容标准,每年级紧扣文体训练提出了“写作策略”和“写作应用(类型与特征)”。这个标准对每个年级的文体训练定位明确,指导策略具体可行。如六年级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调查报告、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和劝导性文章,相应提出了实施要求和策略。如“写多段落的说明文”的策略是:“a满足读者的兴趣并表达清楚目的;b用支持性的细节推进主题,用准确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在读者心中描绘一个直观的形象;c结尾联系中心,进行详细的总结。”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不必照搬外国经验,但借鉴他国细致、明确的文体理念,充实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尤其是文体训练方面的内容,将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的教材编制,指导教学走向规范与创新。
  
  二、完善语文教材编写的文体训练策略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新课改理念的直接体现,语文教材编排的科学程度直接关系到文体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目前我国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在编写理念上有重大创新与质的飞跃,若能在文体安排方面更加完善,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1 多层面呈现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项重要知识,精选并恰当呈现文体知识,是提高语文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关于文体写作的知识也可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设计。陈述性知识包括对各种文体的概念、写作目的、特征等的介绍,程序性知识包括表达方法(如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过渡、修辞等)、谋篇布局(如审题、立意、选材等),策略性知识则贯穿于程序性知识中。我国关于文体写作知识的论述一直比较模糊。自从20世纪初借鉴西方文体理论,建立比较稳定的文体观以来,作文教学的主流始终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训练为主要任务,教材和教学中的文体知识大都从概念、特征等方面来解释,学生难以掌握文体规范的程序和运用策略,近年来,语文教材编写大多倾向于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自练自悟,淡化文体训练,这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文体训练当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例如新加坡华文教材的编写一直非常重视文体训练,如《中华高级华文》就以文体为线索介绍写作知识,对“文体是什么”和“文体怎样写”都提供详细的信息。美国母语教材也善于多层次呈现文体知识,把文体知识融入写作实践中,直接指导写作过程。如《美国语文》的每一课都有一个“文学聚焦”,侧重于以课文为范例介绍某一文体的定义、写作目的,而”微型写作课”则通过示范对文体知识作形象的展示和说明。这两个环节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了写作实践的重点,针对性很强;不仅如此,“作品累积”的练习设计,既有写作情境的创设,也有构思、写稿、修改等具体写作步骤的安排,还有写作细节的提醒,这是为完成多项写作任务而设置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多层次的文体知识灵活出现,既有富于挑战性的写作要求,又有相关知识的引领,较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编排原则。
  
  2 文体多样化和写作生活化相结合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活的内容。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国语文教材按生活化主题设计单元,加强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对于写作则多是让学生自练自悟。这对于正需要进行文体感培养的初中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叶圣陶先生在评价《国文百八课》时就指出:“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也许可将内容不适合的毛病减却许多。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起,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
  将文体多样化与写作生活化统一起来是许多国家编写教材的重要理念。如美国母语教材的写作生活化程度极其深广,所触及的生活领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各方面,写作思维的视角从弘扬民族文化、个性与生活,到发展多元文化,尊重种族、宗教和性别的差异,关心世界和平与环境保护、研究高科技发展等,无所不及。写作训练的文体丰富多样,有自传、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形式,有叙述性、说明性、劝说性、描写性等各种文章,也有日志、书信、报告、建议、电报、科幻故事以至于新闻消息、广告词、用法说明等应用文。日本母语教材在文体方面的编写也很有特点。如光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初中语文教材按单元综合编排,每个单元将明确的学习主题与专门文体的读写要求相结合。
  3 合理组织文体训练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按阶段练习文体写作,如第一学段学习写话,第二学段要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日常应用文。语文教材编写者遵循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文体写作的序列,如语文版教材将7~9年级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序列整体编排,整合应用文、文学作品的练习,主次分明。抛弃以前完全按文体编排的思路,将写作实践整合在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中,这是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但如果教材只按生活主题编排单元,忽视文体训练序列,学生个性化写作也会因脱离文体规范而杂乱无章。把握好文体序列与生活化主题在写作能力培养中的关系,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语文教材编写不可偏离的方向。
  美国的教材编写非常注重文体训练序列,将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文体规范的要求统一起来,促进写作素养 的综合提升。如美国母语教材《读者的选择》,以生活主题组织单元,同时重视文体写作的序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采用螺旋式和范例式并行的组织形式。每一册教材中的”写作坊”均安排了叙述性写作、说明性写作、描写性写作和劝说性写作,但主次清楚,第一册着重说明性和描写性写作,第二册加强了说明性写作,第三册增加了技巧性写作。范例式则体现在每课的“写作坊”提供某一文体的范文,并注有批示,帮助学生从例文中学习写作技巧。这种以生活化主题组织单元,结合螺旋式和范例式的写作训练序列,既考虑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又结合了写作知识和规范的实践锻炼,是较全面的教材编排策略。
  4 顺畅衔接各阶段文体训练
  文体训练中的衔接要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同一文体写作训练的前后衔接,二是不同文体写作训练的相互衔接。
  先说同一文体写作训练的前后衔接。记叙文是从小学到高中各个作文教学阶段必须处理好的第一种文体。小学生写记叙文基本处于“自觉状态”,要注重写作兴趣的培养,教授掌握基本规范;初中生要重视“规矩”的逐级完善,记叙文写作程序和策略的明确安排;到高中阶段,应由初中的单一表达方式向以记叙为主,议论、描写、抒情等综合运用的训练过渡,但不能因综合运用表达方式而忽视了以记叙为主的文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深化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而不脱离文体规范。同理,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文体前后的衔接训练也要依从这一原则。
  不同文体写作训练之间的衔接,关键是处理好不同文体的联系和区别。如记叙文向议论文过渡不好是中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将材料恰当运用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依据叶圣陶的文体划分标准,运用同一材料,关键是区分写作目的以及材料在这两种文体中所起的作用。记叙文中写作材料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材料本身,因而要写得具体生动,议论文中写作材料的目的在于借材料阐述主张,因而要写得简明扼要,能佐证观点即可。明确了两种文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体训练的过渡就会自然顺畅。
  文体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体训练是语文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中应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强调写作的文体意识,实现文体训练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不是让学生作文重回模式化的老路,而是让文章更规范,读者更明白,表达效果更彰显。

对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文体训练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