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列入高中选修课以后,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搜集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写作,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机会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成长。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新闻报道。阅读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热点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能够准确、快速地从各类新闻报道中捕捉信息,从事件和观点中做出自己的评判,也是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现在新闻报道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单纯从新鲜、有趣的角度取材,往往会背离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失掉新闻报道应当秉持的立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明确告诉学生做新闻报道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学会独立思考。尤其在选取新闻素材的时候,要体现出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有思考,有判断,有立场,然后再有新闻。
教师必须认识到,媒体的繁荣和媒体作用的日益突出,使得有些人利用媒体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的。比如说,现在被很多媒体所关注的,号称“中国职业学雷锋第一人”的刘光建的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的中学生知道刘光建的恐怕不多。但对于学雷锋,中小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往往会更加关注这类新闻。刘光建在1998年的时候发下宏愿,立志要用15年的时间,组建100个雷锋擦鞋班,实现1000个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把雷锋精神宣传到全国各地。据说,刘光建最大的愿望是在2013年,把所有徒弟集中到天安门擦皮鞋,纪念向雷锋学习50周年。
其实,50年前,刘光建就曾经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刘光建十四岁半参军,因为喜欢做好事,被评选为全国学雷锋十大标兵。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生活在媒体的包围中。纪录片里放的是“刘光建——个英雄的成长历程”,歌中唱的是“学习刘光建,昂首阔步向前进”,报纸上写的是“刘光建,全国人民的好儿子”。直到1975年,刘光建退伍回到四川。当年,这样的典型都会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去处。于是组织上把他保送到成都气象学院,在所有媒体的报道中,刘光建在学校的经历几乎一笔带过,只有《文汇报》说了这么一句:“对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士兵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其实,这正是这位标兵的痛处,也是最大的短处。毕业后,刘光建分到西藏农牧厅工作,这是一个用专业知识为农牧民服务的广阔天地。但是,风光不再的刘光建却找不到北了。用他的话说,星期一到星期五说不上话,只有到了周六的民主生活会上,自己才有机会发言。由千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刘光建在寂寞了20年后,发下了职业学雷锋的宏愿。自从刘光建擦起了皮鞋,他重新又走进了媒体的视线,无论他走到哪个城市,他擦皮鞋的小摊前都会热闹非凡,挤满了采访的媒体。从1998年到现在,10多年了,媒体上关于刘光建擦皮鞋学雷锋的报道一直没有停过。用百度搜一下“刘光建”,有关他的报道达到37300条。这里面,是一片叫好,几乎听不见一星半点的质疑。
了解了刘光建的“前世今生”,我们不仅要问:这个刘光建到底该不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的几个主要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强。让我们逐条分析一下。第一是真实。真实就是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和细节,都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刘光建擦皮鞋是确有其事。但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还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报道这样的事件,新闻报道者该持有的立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职业学雷锋这件事本身其实经不起推敲。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放下,都上街去学雷锋,无异于舍本逐末,结果无外乎天下大乱,乾坤颠倒。媒体不应当提倡这样的行为。第二是新鲜,刘光建不甘寂寞制造出的这桩新鲜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新鲜呢?“老吾老”,“幼吾幼”这样的事情,古已有之,做新闻不能把,为长者折枝”的平常事煽乎成“挟泰山超北海”的轰动事。依笔者看来,擦皮鞋不算新鲜,而职业学雷锋,不过是他吸引媒体注意的噱头,第三是重要。雷锋精神是要做好人民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如此学雷锋,是对雷锋精神的矮化异化庸俗化。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干看起来帮忙其实添乱的事。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面对社会责任的避重就轻,根本不值得媒体去追捧。第四是趣味性和时效性。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形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远看是逃荒的,近看是要饭的,再走近一看,是学雷锋的。真不知道这是在学雷锋,还是毁雷锋。刘光建说,他这样做,不是炒作,也不是为了成名。可事实却是,他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让我们设想,假如没有媒体,刘光建会怎样?媒体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职业学雷锋的事?笔者认为,应该不提倡也不反对。公民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不能通过媒体把私人行为演变成公共事件,媒体更不该缺乏自省自明的反思和判断,让人牵着走。
当下很多中小学生做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去当小记者,在身边寻找新闻。肯定会有学生和教师注意到刘光建的新闻,面对学雷锋这样的“好事”,学生往往会失去判断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从新闻选材的角度,从新闻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客观分析刘光建的行为是不是值得关注,是不是值得提倡。看看中学课程标准对新闻选修课的规定:“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闻范文以及选取素材、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除了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判断,鼓励学生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独立思考,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再去尝试,在身边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